跳到主要內容區
:::

布能沒有妳 走進英國影展

中港高中高新畬老師 08/05/2025 148 點閱

  在家政教室裡,一門結合性別教育與雙語素養的課程悄然展開,卻意外地引領學生踏上國際舞台。筆者帶領二年十班學生共同拍攝影片《微「家」幸福:Home is Where Care Begins》,榮獲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影展白金獎(Platinum Award),為學生的行動學習與雙語課堂寫下精彩的一頁。

聚焦月經貧窮:同理心轉化為行動力

  這堂名為《布能沒有妳》的系列課程,以「月經貧窮(Period Poverty)」為核心議題,融合性別平等教育、英語實踐與家政手縫技能,引導學生透過閱讀、討論、實作與影像紀錄,學習如何將同理心轉化為具體的社會關懷與行動力。

  在課程準備階段,筆者特別邀請愛女孩基金會(Love Binti)創辦人蒞臨雙語共備社群,分享她於非洲從事志工服務時,所見所聞的在地女性故事。這些親身經歷幫助教師更深刻理解,非洲女孩因缺乏衛生用品而面臨輟學、早婚、未成年懷孕等困境,進一步強化課程設計的同理基礎。

  完成教師增能後,筆者規劃一系列教學活動,包括運用 Slido 進行即時互動、結合 KWL 任務單引導延伸閱讀與批判思考,並搭配異質分組討論與合作任務,帶領學生探究各國的性別不平等現象、月經汙名與環保生理用品等多元面向。

以異質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探討主題為「About period」和「How about Africa」(圖片1)
以異質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探討主題為「About period」和「How about Africa」
學生以英文撰寫關於月經貧窮的內容,並在KWL圖表中展現她的反思。(圖片2)
學生以英文撰寫關於月經貧窮的內容,並在KWL圖表中展現她的反思。

手作中學習:用英文縫出關懷的力量

  在手作布衛生棉的實作階段,學生從穿針引線、縫合防水布料到釘上子母扣,每個步驟皆融入英文指令與實際操作。學生不僅學會了縫紉技能,也在彼此協助中體會團隊合作與同儕共學的價值。作品完成後,學生進一步撰寫英文反思日誌《My Reflection Journal on Sanitary Pads》,並錄製英文祝福短語,真誠地向非洲女孩傳遞溫暖與支持。

  課程尾聲,更邀請來自坦尚尼亞的 Benica 與學生進行線上對話,分享她在當地面對月經貧窮的親身經歷與堅持求學的過程。Benica 的生命故事,讓學生深刻理解月經不只是生理現象,更牽涉教育機會、性別平權與生命選擇;她的堅持與勇敢,也激勵學生勇敢追夢、為自己發聲。

  筆者與學生共同構思、拍攝並剪輯成紀錄短片《微「家」幸福:Home is Where Care Begins》,投稿至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影展(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Showcase),最終榮獲「白金獎」最高榮譽。這份國際肯定,不僅屬於老師與學生,更獻給每一位相信教育可以改變世界的人。

Benica分享坦尚尼亞月經貧窮現況,並與學生展開深度對話,激發行動力。(圖片3)
Benica分享坦尚尼亞月經貧窮現況,並與學生展開深度對話,激發行動力。
筆者帶領導班學生共同拍攝紀錄短片《微「家」幸福—Home is Where Care Begins》(圖片4)
筆者帶領導班學生共同拍攝紀錄短片《微「家」幸福—Home is Where Care Begins》

One pad, One message, One hope.

  從一開始的陌生與疑惑,到後來的主動參與與真誠投入,《布能沒有妳》這門課真正實踐了「做中學、學中行、行中有愛」的教育精神。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力量不只存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行動的實踐、情感的連結與責任的承擔。筆者始終相信,雙語教育不只是語言的學習,更是透過語言理解世界的方式;而當學生發現,自己可以用英文表達關懷、用雙手縫出改變時,也將明白──我們的微小行動,也能為世界帶來真實而深遠的改變。

分享:
:::

教學錦囊

布能沒有妳 走進英國影展
「磁」力全開!跟著電磁鐵來一場雙語探究冒險
山中書香 在故事裡長大的孩子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