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沒有圍牆的教室---善用鄉土資源,發現社區之美

霧峰區僑榮國小陳秀蓮老師 12/13/2012 1417 點閱

前言:

    因應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積極開拓學生學習的場地---由近而遠,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踏入校園,進而迎向社區環境;以兒童為中心,豐富學生體驗,深化學習內容,延伸學習領域,擴展學習經驗。

    對小學生而言,學習應從最熟悉的環境開始,與生活週遭經驗結合,才能引起興趣。校外教學課程結合社區資源,注重潛在及空白課程的學習,強調學生從做中學的理念,注重引導學生主動觀察,自我探索,實際操作,自勵學習。只要走出教室-----整個校園附近,社區資源、圖書館、廟宇、古蹟、博物館都是可利用的教學場所。只要有良好的安排,確立活動的目標,做好行前說明和事後整理,很容易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完成教學過程。   

 

走出校園學更多---校外教學的優點

學生的學習動機影響其學習成效,而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不二法門就是讓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戶外教學有以下的優點:

(一)生活化:教材的內容與其生活經驗有關,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了「獲得驗證」、「獲得澄清」的喜悅。

(二)多元化:上課的型態有變化,如此不僅讓學生永遠感到新鮮,也讓教學更有效果。

 

校外教學的實施要點:

一、有效的規劃教學時間

(一)納入彈性時間來實施。

(二)融入各學習領域。

(三)彈性調整上課時間。

 

二、社區資源的運用

  校外教學是最需要協同的教學工作,因此必須充份的運用社區的人力資源,例如:導

覽解說的工作,如果有在地人士來擔任,也一定能更精彩、更傳神。其次,戶外教學的資

源,例如廟宇、地理景觀、農作物、產業等,都存在於社區之中,我們必須深入社區,

善加利用,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三、掌握教學重點

   每一次的校外教學活動都要掌握其重點,特別是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校外教學必須以彈性、融入等方式來進行,因此更要掌握教學的重點,方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預定的目標。為了讓做到這一點,必須先作好教學計畫:包括擬定目標、安排時間、規劃活動內容等,才能使校外教學落實而不流於形式。

 

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校外教學時若能配合課程進度實施,除了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外,更有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筆者在校擔任級任老師,每學期都會利用課程連結,安排校外教學活動。參觀的地點就從自己最熟悉的環境開始,以走路方式或搭乘公車,活動只需半天即可結束。在活動過程中發現,實際參觀走訪,能讓小朋友認識家鄉的建設及機構,體驗家鄉的風貌。

 

走讀家鄉—發現新霧峰

 

l          體驗震憾教育---地震博物館

把地動天搖的剎那感覺保留住,不是為了悲情,而是要記住台灣人患難相助與堅韌的生命力。走一趟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不只更認識地震,也欣賞這座被日本專家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地震博物館。這裡不只帶來震撼,目的要創造更多文化意義。

原本是九二一災害現場─光復國中校區,斷層就恰好從學校的操場穿越,轉了一個彎,擊倒兩座教室,長達一百零八公里的斷層線,在這段地表留下清楚的碎裂痕跡。現在的每項建築構思,都是為了完整保存當時的痕跡。因為地震一直跟台灣共存,地震博物館提醒國人防範未然,提醒我們尊重大自然,才能與它和平共處。

 

l          霧峰「菇」娘家—-菇類博物館

位於霧峰的「台灣菇類文化館」,是台灣唯一一座有關菇類文化的博物館,也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兩座菇類博物館之一。館內擁有許多菇類模型,有香菇、金針菇等巨大模型,以及靈芝和松茸等稀有菇類,並詳盡介紹菇類常識、紀錄台灣菇業發展史,提供民眾一個充實菇蕈常識的去處。

 「台灣菇類文化館」位於霧峰鄉農會大樓六樓,於西元一九九八年成立且開放參觀,佔地近三百坪。一走進館內,「模型大菇區」映入眼簾,展示著二百五十公分高的大香菇、金針菇和洋菇等巨大模型。館內許多資訊與照片、模型,皆是農業試驗所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農民等人蒐集而來,用照片、模型和文字、口頭導覽說明來讓民眾對菇類能有更深入的認識。

l          古蹟巡禮---林家花園

二級古蹟台中縣霧峰林家花園古厝,興建於清朝咸豐年間,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是早年中部地區的政治及文化的發源地,九二一大地震時,大部分建築毀損,由內政部斥資約五億元進行整建,包括景薰樓、宮保第、頤圃、大花廳、後樓及二房厝等。

經過十年的努力研究與堅持,霧峰林家花園得到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的支持與協助,終於可以修築萊園的五桂樓,修築的同時也聘任傳統大木匠師賴麒麟與雕刻師曹仁生、水泥匠師施坤益一同合作,採用台灣千年檜木與手工磚等珍貴建材,以現代科技和傳統工法修建五桂樓,目標再恢復1905年的風貌。

l          探訪知識寶庫---以文圖書館

以文圖書館由霧峰鄉望族-已故日本僑領林以文先生捐資興建,民國五十四年動工建造,五十七年二月落成使用,並改隸於鄉公所,為紀念其善行,特命名為「霧峰鄉以文圖書館」。2010.4.20圖書館經過改善為開放空間,予人不同的感覺,尤其經過專家的設計,各種專為兒童,青少年,銀髮族量身打造的專區,特別突顯圖書館的特色。要暸解在地的文化,在圖書館能發掘更多的資源,圖書館能增進大家閱讀的興趣,進而改變氣質以及提升生活品質。

 

l          自然植物園---省諮議會

台灣省諮議會名稱由來,係經臺灣省參議會(成立於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一日),臨時省議會(民國四十年十二月改制),臺灣省議會(48年6月改制)至民國87年12月改制而成。園區內植物有兩百多種,多為熱帶及亞熱帶植物,有墾丁國家公園植物的三分之二多。園區內有日月池和水池舞台,近來時常有機關團體舉辦戶外音樂會,進入園區可以享受知性的文化之旅程,並遙想先賢在民主殿堂上為台灣民主之路的各種努力。

結語

    環境教育學者認為正確的環境意識最能透過校外教育達成,主張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最能加深印象,因而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從教室走入環境,直接觀察體驗,進而建立深厚的認知和情意,同時也可以學習到豐富的技能。

    總之,藉著帶著學生接觸社區來提昇對生活環境和社區的認識,喚起其關懷,並知道如何行動去改善或解決環境問題。這種環境素養的養成,使學生將來得以成為負責任的良好公民甚至地球村民。

分享:
:::

教學錦囊

寫字教育與國中學生的初相遇
讓教室也有春天
沒有圍牆的教室---善用鄉土資源,發現社區之美
跟我來練"五"功,我溝通無煩惱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