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補救教學.補救迷思

大雅區六寶國小方文君教師 01/23/2013 1902 點閱

壹、緣起

    這十幾年來,教育界歷經了有如921地震般的教育改革,社會的變遷時時刻刻都在考驗著教師的專業自主;政府編列了不少經費,希望透過「攜手計畫」、「教育優先區」等不同的補救教學方案想達到把「每一個學生帶上來」的教育目標;然而,說起來容易,卻常常因為牽涉的面向太過複雜而功虧一簣,其中,教學現場的教師對於課程內容的自我認知以及是否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更是掌握補救教學成敗的主要原因。因受限於篇幅,本篇僅就個人觀點認為教學人員應該具備的補救教學基本概念做一番論述。

貳、補救教學的迷思

一、補救教學的目的為何?

二、補救教學在補救誰的教學?

三、補救對象的篩檢指標為何?成績還是基本學力?

參、個人觀點

一、補救教學的目的在於:

1.帶好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帶好每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帶上來』是千古以來沒有 改變過的教育理念,中西皆然;目前也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理念不變的堅持。 2.堅持『普遍性』與『公平性』:每一位學生,包括特殊學生,走進學校,劃入班級時,都有其限制性;因此設計上 應盡力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照顧,這是權利,不是希望。 3.降低學生『學習無助感』:目前在本國實施的學制中因為有就學年齡的限制,學習者是因為年齡的增長而升級並非 是學力的增加;如果透過補救教學的實施,可以幫助學生因為經驗基本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學習挫折減到最小。

二、補救教學在補救的是自己的教學:

    在教育現場,常常遇到教育同仁反應,一星期一節課的補救教學時間怎麼夠?學生已經落後好幾年了!可以跟志工說學生不只國語不好,數學也要補救喔!可以讓一年級新生進行特教鑑定嗎?才剛開學幾個月耶!根據Mellard等人(2010)提出的三級預防模式運用在補救教學,認為普通班級內的優質教學就是最好的預防;國內學者也認為高達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接受核心課程優質化教學後均可成功學習,在這個階段,教師不需要刻意安排固定額外時間,可隨課或課餘針對單元內重要概念與關鍵基礎能力有困難的學生提供補救教學的機會。(洪儷瑜、何淑玫,2010)

通常,初級預防的有效教學進行時間長短可視學生落後的年段而定,至少一學年,若學生沒有顯著的進步,教師才須建議家長讓孩子接受特殊教育的鑑定。

三、正確篩選出未達基本學力的學生:

    當教師在選擇需要進行補救教學的對象時,常會以評量成績作為篩選的指標,常忽略該學生是否已達到該年段應具備的基本學力,因此,教師若能對課程內容進行準備,對於學生應達到的能力指標有充分的了解,並在課中充分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這些策略都非常有利於補救教學的進行。

肆、結語

    目前,世界各國的教育界都面臨了極為嚴峻的挑戰,變與不變之間,會讓身為教育者的我們充滿疑惑與挑戰,然而,我們相信亙古不變的是『把每一個學生帶上來』的堅定信念,時時審視自己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成效,並懷抱著『教學相長』的態度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此文願與教育界先進共勉之!

 

 

 

 

 

 

 

 

 

 

 

 

 

 

 

 

 

 

 

 

 

 

 

 

 

 

 

 

 

 

 

 

 

 

 

 

 

 

 

 

 

 

 

分享:
:::

教育話題

直角座標平面補救教學教案與經驗分享
我的補救教學經驗
補救教學.補救迷思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