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我國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的省思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翁福元教授 05/30/2013 3108 點閱

一、前言

       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推動已經有相當的時間,加拿大西溫哥華學區(West Vancouver School District,British Columbia Canada)在1982年就已經推出「國際教育方案」(international programme),而且在1995年就發起成立IPSEA(International Public School Education Association)(West Vancouver School District,British Columbia Canada, n.d.)。澳洲的國際教育更早,大約已經有60年的歷史了(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我國在官方文件上,開始關注國際教育大約是在2008年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行政院,2003)的「E 世代人才培育計畫.」之「營造國際化生活環境,提昇全民英語能力、營造英語生活環境、平衡城鄉英語教育資源、大專院校教學國際化、提高公務人員英語能力、及推動英語與國際文化學習」與「國際創新研發基地計畫」中的「吸引國際研發人才、延攬海外科技人才、吸引外國留學生、鼓勵國外留學、大學國際化、全球學術網路-亞太中樞計畫」,進而於2011年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自此,我國的國際教育乃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國際教育在我國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即有如此的發展和成績,除了政府政策的鼓勵之外,應該說是,臺灣社會的國際化程度已經到了成熟的階段,臺灣社會的經濟發展也已經達到國際化的階段了。如前所述,自從2011年,教育部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全國中小學就積極推動國際教育,而且也有相當的成效。然而,還是有一些問題浮現出來。

二、當前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國際教育政策的制定是經過政府相當審慎的規劃與進行,國際教育的推動與執行有相當亮眼的成績,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阻礙我國國際教育發展須待解決。根據周美慧、翁福元(2012)的研究指出,我國當前在國際教育的推展方面存在著以下的問題:(1)在融入課程方面:國際教育的內容或主題,大多出現在英語(或外語)與社會領域或科目,尚未普遍融入各領域或科目;(2)在國際交流方面:進行的國際交流的活動,偏重在極少數國家,恐造成國人國際觀的偏狹;(3)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中小學教師所具備的外語能力與國際素養不一,現有教師的專業研習課程內容則較為狹隘,且欠缺完整的課程規劃與教師認證機制;(4)在學校國際化方面:目前中小學的學校國際化,大多聚焦在校園國際化與學習國際化;在行政國際化、人力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建立國際夥伴關係等項目的推動尚不足。

三、對我國中小學校推動國際教育的建議

       國際教育的概念與核心價值,並不是一般想像的單純,Parker(2008)就指出,目前國際教育主要是受到(1)國家安全的考量;(2)經濟安全;(3)軍事安全;及(4)學校體系的瓦解。根據國際教育相關文獻與相關問題的整理,對於我國中小學校將來在推展國際教育時,有幾個問題需要多加考慮和注意的,謹羅列如次,以供參考:

(一)學校或縣市教育局(處)應對於國人比較有興趣從事國際教育相關活動的國家進行國家背景與安全,社會發展與狀況,以及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特色,進行評鑑,提供國人所需要的詳實的相關資訊,以維護國人的安全和權益。

(二)學校對於國際教育應有正確的認識,曾有推行國際教育的學校在其發行的「國際教育專刊」(臺中市立豐南國中國際教育中心,2012)中將「國際教育」視為和「全球教育」幾乎一樣的同義詞。事實上,國際教育和全球教育是不一樣的。因此,學校在推行國際教育時,對於國際教育的概念,應該要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以避免在推動國際教育時發生不必要的錯誤或是方向錯誤,而導致資源的浪費或是其他不必要的問題。

(三)推行國際教育時宜務實,宜採取穩健的措施和時程,切勿急功近利,更不宜好大喜功。有些學校將國際教育的重心擺在「國際交流」或「學校國際化」,前者是「勞民傷財」的活動,後者則更是「所費不貲」的行動。再者,國際教育不是單向的活動,更不是一相情願的計畫。國際教育要能推行成功,需是雙向的交流活動,更是需要循序漸進的計畫。

(四)我國目前中小學在推行國際教育時,比較偏重本國學生到國外進行交流或留學,應該可以多考慮能夠吸引更多其他國家的中小學到我國進行交流或留學。如此,對於促進我和和其他國家之間彼此的互相瞭解和互相信任,應該會是有幫助的。

(五)目前,中小學在校園國際化方面仍然比較偏重立即可見的成效或是比較表層的作法,例如:在辦理國際化的1644校次中占32.9%的「校園國際化」,主要的作為以「公共設施外文標識牌」、「外文標語」、「外文網站」等3項最多。其他在「人力國際化」、「行政國際化」、「學習國際化」、「課程國際化」、與「建立國際夥伴關係」,都不盡理想。宜增加國家歷史與社會風土民情,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的瞭解,而且有教師將這些資料或訊息,融入相關課程領域,不必再成立「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研發小組」等類似的組織。

 

參考文獻

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臺北:行政院。

周美慧、翁福元(2012)。從全球化觀點省思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陳怡如(主持人),「教育國際化之反思」國際研討會,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扎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臺北:教育部。

臺中市立豐南國中國際教育中心(2012)。國際教育專刊。臺中市立豐南國中。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13).Australia – Educating Globally:Advic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dvisory Council. Australia: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Parker, W. C. (2008). “International education”What’s in a name?.Phi Delta Kappan, 196-202, November 2008.

West VancouverSchool District(n. d.).International student programs:Information guide.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分享:
:::

教育領航

蛻變創新大臺中~101年度教育部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成績大放異彩
我國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的省思
從「立中走出去,世界走進來」談國際教育交流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