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差異課堂中的教師角色

立人國民中學廖芝青老師 02/26/2014 2140 點閱

 

差異課堂中的教師角色

      近年來,關注學生個性化、差異性發展的教學方式,成為教育界關注的新興議題。差異教學是一種創新教學的策略,試圖打破僵化的傳統班級教學,透過設計多種教學途徑,靈活的組織、運用教學活動,以及多元評量方式,使不同差異的學生都能達到學習效果。國外已有不少實證性的研究成果,甚至在網路上也有教學影片,教導如何實施差異教學;目前國內對於此領域的研究仍尚待開發與推廣。筆者曾於台中教育大學研究所修習相關課程,透過張淑芳老師的教導,逐步了解執行差異教學的要領,獲益良多。

    綜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展開差異教學前,必須清晰定位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瞭解差異教學的指導原則,並透過與其他教師的合作、家長的援助支持,以順利完成教學活動。

一、教師的角色為學習的組織者、推動者:

  1. 教師必須瞭解學生的先備條件、需求、學習特質。
  2. 安排適當的教學環境:實體教學設備、支持性的班級氛圍。
  3. 設計各種學習途徑吸引學生與促進學習。
  4. 提供差異性學習機會並給予指導:不時提供學生機會,讓他們選擇自己要做的事、決定怎麼做、如何展示成果。
  5. 採取多種分組方式:可獨立學習、與伙伴一起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班級集體學習;不僅單由教師分組,學生也可按照他們的學習偏好進行分組。
  6. 彈性使用時間:有效安排時間,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需要。
  7. 提供多元評量方式,讓學生呈現學習成果。
  8. 教師如同教練、交響樂指揮、音樂家的角色:差異教學是教與學的有機集合,在互動過程中,教師展現教學的藝術,並與學生共同承擔教與學的責任。

二、差異教學的指導原則

  1. 將主題、章節、單元或課程的學習目標,定為極關鍵的概念、原理或原則。
  2.  將評估(量)當成設計和制訂教學計畫的指南。
  3.  課程應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4.  課程應對學生具有吸引力。
  5. 在差異課堂上,應平衡學生自選與教師指定的兩種任務或作業。

三、與其他教師、家長互相合作:

  1.  可和同事們組成合作夥伴,一起分享各種資源、提供教學建議。
  2.  透過家長瞭解學生,向家長解釋自己要做的事,尋求其援助與支持。

      差異教學的立意良好,但因各學習領域的屬性不同、班級學生組成的差異、授課時數的限制等因素,初期執行時並不如傳統教學方式的簡便易行,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做前置準備。以下就教師信念、教學困境、可行的教學構想等方面,陳述心得及省思。

一、教師信念:

       對許多教師及學生而言,進行差異教學的第一步,是必須轉變既有的教育觀念。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往往受限於課程進度、授課時數、教室環境等現實因素,採取刻板、僵化的講授方式,學生也習慣被動的接受課程內容,缺乏主動探求問題、組織知識架構的動機與能力。因此目前要推展差異教學,教師要先有堅定的改革信念,課前充足準備,並認知到教師與學生都勢必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試探與調整,才能擁有流暢的教學互動過程。

二、教學困境:

     筆者身為社會領域教師,欲實施差異教學,首先面臨的是授課時數不足、師生不相習的困境。其次為缺乏帶活動的經驗、將學生編組的技巧。較為可行的解決之道是請各班小老師協助,針對課堂活動的需求擬定分組名單。此外,從實務經驗中,我體認到教學上許多環節是透過經驗累積而來的。因此欲制訂出較周全的教學計畫,不但需要有經驗的教師協助,也必須與其他教師共同合作(例如:請教綜合領域老師編組技巧),才能減輕負擔,並達到教師間知識共享的理念。

三、可行教學構想:

    前陣子觀看活化教學影片,得到新的授課靈感。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時,教師可透過設計題目,呈現該單元最重要的概念,導引學生主動閱讀課文、找重點、自由發表看法,培養分析與思辯辨能力;異質小組中的成員互相協助,在程度佳的同學協助下,幫助組員達成學習目標。最後再由教師總結課程討論、澄清迷思概念。課後學生依自己的理解、學習喜好整理重點筆記,教師則藉由該生/組的筆記呈現方式、思路,評鑑學生的學習成果。

分享:
:::

教育話題

差異化教學
省三教學有差異 吉林交流展成果
教學「多異」成效「多益」
差異課堂中的教師角色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