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山是一所學校-親山、敬山、識山、愛山

新社區福民國小劉勝榮主任 09/02/2015 1983 點閱

一、前言

       福民國小以「山是一所學校」為前提,由學校願景──品格、學習、表達、健康、快樂為目標,以內在與外在環境場域為教學內涵,推動特色課程,希望豐富學生學習,找出每個人的天賦,培養出未來的能力,發展自發、互助、共好的人格特質。將孩子與山緊密連結,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取之於山、用之於山、學之於山,達到「親山、敬山、識山、愛山」。

二、學校簡介

    福民國小位於大甲溪畔的「白毛台」臺地上,依山傍水,校門口前的福民產業道路是社區居民胼手胝足,依廢棄舊八仙山運材鐵道開闢而成。創校於民國40年,原為和平鄉和平國小白毛分校,民國64年8月1日獨立。原校舍受921大地震重創,損毀嚴重,由教育部及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協助重建完成,以「與樹共舞」為建築內涵,重建過程中沒有砍除任何一棵樹木,營造出尊重自然與人文的建築特色。

三、課程緣起

    近年來,學校所處社區年輕人口大量外流、少子女化,及位於偏遠山區交通不利等不利因素影響下,學生數逐年減少,這也是偏鄉學校所遇到的相同窘境,相對促使學校思考優質轉型的契機。

    自97年開始,福民國小即以「山是一所學校」為前提,形塑學校特色。經過多年課程發展與教學活動,雖已形成學校文化。但從學校發展面向來看,特色課程已實施數年,部分教學團隊成員更替,我們必須重新檢視特色課程該何去何從?這樣的特色課程要帶給孩子們什麼樣的學習?教師是否願意負擔額外教學壓力?況且,若只淪為嘉年華式的熱鬧活動,無法深耕於領域學習,將面臨課程「淺碟化」,這一切都必須重新釐清與形成共識。

四、課程實施方式與內容

發展出一套「袋鼠家族制」的混齡教學運作模式,老師提供諮詢與指導,稱為「長老」;六年級學生負責管理與領導成員,稱為「頭目」。不同年級各有其學習檢核項目,可培養學生團隊互助、尊重,並達到長護幼、幼尊長的美德。家族混齡式教學亦符合真實社會學習情況,並有「潛移默化」、「典範學習」與「服務學習」的功能。

(一)全校性課程

   有10項:山區路跑、跳繩運動、籃球校隊、急救包紮、營帳搭設、定向運動、野炊活動、繩結實作、生火技能、認識山區動物。

(二)特色展能驗收課程

1.登山活動

    除了每週四的校本課程外,每學期擇定2至3個星期三舉行登山活動,攀登學校附近的「谷關七雄」七座中級山,實地驗收特色課程的知識與技能。登山活動重要內涵,在於展現「學習力」、「品格力」、「健康力」、「快樂力」、「表達力」的核心價值。家長為學校重要資源,學校亦社區重要文教中心,學校舉辦登山活動時,社區與家長必定全力支援。尤其,登山過程需要更多人力照護學生的安全,社區家長與志工的參與已成為固定課程運作模式,亦達到「親子共學、共樂」,促使家庭教育功能更加完善。

2.探索展能營

    本活動是特色課程期末總驗收,在教師精心設計下,由3-6年級學生布置山野闖關課程供校內外人士體驗。此外,每個家族須以有限經費,進行規劃、採買食材,烹煮晚餐,呈現出特色課程學習的結果。

3.特色遊學活動

    透過規劃「閃亮大臺中特色遊學基地」,檢驗學生學習成果,讓學生展現平日所學習之課程知識。全校學生皆擔任解說員任務,藉此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103年10月份接待的遊學團體計有臺中國小、國光國小、大甲區文昌國小等三所學校師生。

五、結語

(一)福民的孩子們在山中追尋知識的寶藏,在山中因互動建立人際關係,在山中因特殊生態資源從認識到保護,在山中因教師的用心,獲得更多落實於生活中的真正知識,孩子們在山的城堡中快樂學習,也學習快樂。

(二)特色課程的發展,明確以「學校願景」為方向,透過兩大主軸課程的學習,讓孩子們在特色展能課程中活用知識,讓孩子認識自己,展現出自己的能力,進而讓孩子們獲得學習力、健康力、快樂力、品格力與表達力。

(三)特色課程確實由校內外環境場域資源發展而成,「山」是造成學校偏遠、交通不便,透過課程,妥善轉換劣勢成為發展的優勢,營造出真正的課程特色、教學特色。

(四)福民學生及教師數少,在特色課程實施上,更具靈活性,更容易達到教學上共同共識。

 

山是一所學校-親山、敬山、識山、愛山(圖片1)     山是一所學校-親山、敬山、識山、愛山(圖片2)山是一所學校-親山、敬山、識山、愛山(圖片3)

分享:
:::

校園巡禮

泳閱積極 游出北新
閃亮立人-全人閱讀思考課程發展
身歷其境學英語 展望國際從現在
山是一所學校-親山、敬山、識山、愛山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