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正視N世代學生的學習困境與可能性

北屯區東光國小侯一欣教師 01/06/2012 3080 點閱

ㄧ、「N世代」學生的學習特性

     N世代(net generation)又稱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又可稱為千禧代(Millennial)。他們是ㄧ群頻繁地使用高科技產品,熱衷於網路並時常傳輸影音、圖片等的年輕族群,他們同時也對資訊技能擁有些微的自信(Jones, Ramanau, Cross & Healing,2010)。這些學生處理和管理資訊的方法往往不同於先前學生,大部分的他們甚至多被期待能立即對資訊作出反應、擇取和整理知識議題與同伴們探究和分享。對速度緩慢與高結構性的知識較沒有耐心的N世代,更常以非線性、隨機的方式獲取知識,而偏愛想像的他們更樂於和夥伴使用網路,通常這類學生的學習多是較偏合作、任務、問題解決導向的(Robinson,2008)。N世代習慣快速獲得資訊、同時處理多重任務、愛圖像勝於文字、喜歡隨機存取,但其認知缺陷常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太久、對複雜問題無法思考得更廣更深入。因此,N世代學生的學習特性通常多呈現(柯志恩、黃一庭,2010):

  • 愛圖像勝於文字、注意力無法持續太久,傳遞快速、高感官刺激的數位介面,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
  • 能同時上網找資料、寫作業、聽MP3、用MSN和朋友聊天、收發簡訊、看Youtube等多工的學習方式,但只能平行地進行資料處理,而沒有能力完整地監控推導歷程。也就是說,N世代的思考很發散、跳躍,但卻不夠深入、結論常無法回應主題。
  • 時常透過圖像來傳遞訊息,這類圖像時常脫離傳統語言文字的背後邏輯與脈絡意義,代之的是年輕人創意、搞怪、個性化、追求流行的噱頭。例如:「冏」代表哭喪著臉、「Orz」表示欽佩絕倒、「XD」可以當作傻笑或大笑的意思,這類透過象形化文字,用來溝通個人所要表達的意思或情緒等。

二、N世代學生的學習困境及如何協助其發展

    處在網路資訊的新科技時代,知識量的暴增使得個人不但要保持隨時更替新知,更要求變、創意思考;不再獨重知識的累積與記憶,更要活化想像力、培養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而資訊科技在工商業經濟社會的背景下引入,改變了知識與技能的本質,使現今的學生面臨和過去不同的學習問題:

(一)資訊科技的發達帶來知識爆漲,引起學習深化或統整的問題。

      從國語文能力辯解的文白之爭,到分科或合科教學,在深化與統整、學科與議題、專門與廣博之間,仍舊存在著眾多意見紛歧。

(二)「數位落差」造成另ㄧ學習上的不公義及均等問題。

      從社經背景、能力表現到因性別或年齡所產生數位學習上的落差,皆會造成資訊科技的近用問題,擴大了原先本已存在的學習差距。

(三)科技導致人際疏離帶來互動學習的問題。

      科技的方便連帶造成了「宅」效應,使得學生愈來愈缺乏與他人互動和學習人際相處的機會。

    為協助N世代克服眼前的學習問題,站在他們的利基點去鷹架、開啟其潛能之發展,因此學校的課程與教學宜:

(ㄧ)兼具傳統學科學習與跨學科思考。

      跨科學習對於基礎較為札實的學生似乎較為有利,家境及基礎較差的學生反易蒙受不義。尤其仰賴資訊科技為基礎的知識學習,即使以議題中心組織是為因應時代潮流或學生興趣,弱勢學生卻未必能從中獲益,甚至無法站在等同的立足點去和其他人進行互動。

(二)適性差異的科技整合教學與評量。

      科技對教育的影響一日千里,而以傳統記憶、反覆行為訓練的「S-R」理論作基礎之傳統測驗,用來評估科技學習效果似乎是件挺奇怪的事。

(三)科技作為教學輔具亦需兼具人文互動的社會情境。

      在以科技創造有利於N世代學生的學習環境下,仍需塑造師生、教材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社會學習情境,才能發揮科技與教學共創雙贏局面。

三、結語

        科技的發展始終脫離不了人文社會脈絡,夾帶著競爭、資本概念的無形手,卻逐漸將學生成就推向M型化。即使資訊融入教學已蔚然成為潮流,教育經驗及鷹架學習的提供,亦非全然科技所能宰制。而這些未成熟個體留連於浩瀚網海中,往往令教育者憂心膚淺、低組織、缺乏專注的認知特質,可能造成學習程度的低落。尤其在知識爆漲的資訊社會、結合經濟競爭與升學考試的雙重壓力,教育場域的學力與能力之爭辯向來不絕於耳,N世代究竟如何在這複雜、矛盾且多元的社會環境中,開啟與知識對話並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著是饒富趣味且值得細究的教育問題。

     

分享:
:::

教育話題

數位學習教育觀
未來教室的移動科技—談電子書包
正視N世代學生的學習困境與可能性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