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帶著五年級走讀台灣史

東區大智國小吳俊瑯主任 07/22/2016 1235 點閱

壹、前言

        台灣史教學為目前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較為陌生的一環,但生活經驗卻是承襲著先民生活而來,因此對於新住民之子更是有融入生活經驗之必要,故筆者擬透過文化回應教學的模式,依校本課程計畫,逐步探討台灣史,聚焦中部開發史,並以文化回應教學為主軸模式,透過共備讓教師能擔任引導者來協助學生做直覺式學習與擴散性的思辯,並透過4項原則來提昇教師授課經驗與專業:1.透過翻轉教育方式,界定主題後,先由共備成員自行閱讀相關資料或影片,再由主持人引導成員進行團討,讓成員學習翻轉教育的運作方式。2.經由共備方式,讓教師們彼此針對主題進行專業對話,也針對目前授課內容進行省思。3.學習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來進行檢視教師授課文本。4.培養教師改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來編製故事性的補充教材。

貳、教師共備教學

        依據Gay(2000)指出,文化回應教學就是利用不同學生的文化知識與先前經驗來激勵學生學習動機與創造有意義的學習機會。因此筆者與共備教師在設定五年級台灣史教學時,便以Banks(1993)提出文化回應教學的四種模式來設計(1.貢獻2.添加3.轉型4.社會行動),我們把教學聚焦在強調族群的英雄貢獻或節慶內容的產生,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能夠輕易的了解臺灣人物,透過代表性人物結合能力指標[EX.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每個歷史分期(荷西、鄭氏、清朝、日本、戰後)各舉一個具有重大而久遠影響的事件,並各舉一或二名與該事件有密切關係的人物做較深入的介紹。]來進行五年級臺灣史教學。

        共備成員們選定以《圖解臺灣史》一書當教師學習背景知識並進行共備討論,接著將以臺中市國小社會輔導團設計台灣史人物學習單為架構,將學習單內容共分四段:1.個人史-下標題、2.人物事件-敘述大意、3.歷史想像-自創故事與4.學生歷史想像圖-檢視歷史脈絡。教學時序分上下學期,依5年級教學進度各選定一位歷史人物讓學生進行學習,經討論成員選定以上學期-張達京與下學期-杜聰明為主。以上學期為例,教師設計教學簡報須以圖像為主,透過說書的方式呈現:1.清初臺中岸裡社生活狀況、2.張達京與潘敦仔人物故事、3.六館業戶地契圖例解說。而學生學習單共分為二大部分,一為直覺式學習:張達京進入台中盆地與漢番合作故事、六館業戶開發台中盆地(土地+水圳)過程;二為擴散性思辨:經由解說讓學生想像身處開墾社會可以發揮層面與解放學生學習成果,不拘形式的圖像畫。

帶著五年級走讀台灣史(圖片1)

叁、學生學習成效

        經由共備社群一起開發出的教材與教法,由筆者先行試教,其他成員共同課室觀察,並將學生上課聚焦與學習單成果共同討論出4大結論:

1.檢視學生學習回饋:依據課室觀察與組員討論是否教學技巧或內容需要修改,共同發現教師說故事時間學生投入狀況最佳,而與學生探討學習單時間較短,需要留至少約10分鐘進行團體討論。

2.融入學習評量:經與團員討論學習學習狀況後,發現可將於上學期第二次評量試卷納入此次台中盆地開發史組合題。

3.檢視教學與專業對話:此次學習評量試卷「開發史配合題」學生幾乎全部完成與答對,學生還於下課時間詢問教師希望社會學習領域能再進行人物史教學,可見故事教學除了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更能透過學習成就感增強學習動機。

4.教師自省與對話回饋:由其他五年級社會科任教師進行教學後檢視全體五年級回饋學習單,發現約半數學生圖像畫多聚焦平埔族人的生活,半數聚焦於開墾史,故在教學比例上未來將時空背景再縮短一些,教學簡報應該也可以分為四部分配合學習單教學,將教師角色改為讓學生有先備知識再來引導進行討論即可。

帶著五年級走讀台灣史(圖片2)

肆、反省

        筆者發現共備社群進行到後期竟吸引了其他學習領域(本土語)教師加入,共備中一直在思考要如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進行有效學習,讓教師能達成「教師易教與學生易懂」的目標。當做完張達京學習單後,一次學生主動在下課時,希望教師透漏下次人物,當教師只給「日治、醫生、鴉片」三個線索,學生便於隔週帶著杜聰明的資料來與教師討論,終於發現了所謂的「專業對話」,不再只存於「教師-教師」,更應延伸於「教師-學生」,讓師生之間的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經由主題共同探究產生有意義的對話,讓教師間經由共備學習有意義的教學技巧,原來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有效學習是很容易,經由「臺灣史人物傳」讓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起源於遊戲,終結於意義」。

 

 

分享:
:::

教學錦囊

用日常動詞教會學生寫詩
帶著五年級走讀台灣史
創意體育教學
保護自己我最行
班級小霸王之處理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