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尋熊記》一位年輕女孩尋找台灣黑熊的旅程

福科國中黃香容組長 08/31/2016 1380 點閱

         《尋熊記》一位年輕女孩尋找台灣黑熊的旅程(圖片1)

 

        本書原副標題為”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作者黃美秀,現任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副教授兼所長、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人稱”黑熊媽媽”。她就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生物保育研究所博士班期間,針對台灣黑熊進行觀察研究,於1997~2000年間所寫下的十本研究日誌,自其中摘選篇章出來集結而成此書。書中忠實記錄了約20年前的台灣學術界,美秀老師如何以博士生極有限的資源開始進行幾乎從未有人做過的野外研究---台灣黑熊生態的調查。

         雖然或許有人聽聞一些登山老手或原住民朋友談論關於野外偶遇台灣黑熊的故事,但是有系統的長期研究在當時(西元1997年)少之又少,美秀老師必須在台灣的山林裡找到台灣黑熊,將其暫時麻醉測量身高體重收集基本形質資料,在牠身上綁上無線電追蹤器以追蹤牠的活動範圍及生活作息週期,而且要能找到一定的黑熊數量長期追蹤,以便了解黑熊的生態習性,同時去探討人類活動對黑熊造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黑熊族群在台灣是否已面臨存續的危機。

        正因台灣黑熊在山林裡行蹤飄忽不定,大大增加了美秀老師研究的困難度。山峰的地形險峻,研究人員不易將研究所需物資如食物、麻醉器材、無線電發報器、山上長期生活的必需品……等送達研究地點,以及颱風過境時造成的強大風雨,往往將多日以來的苦守等待毀於一旦。她在書中寫道,「台灣山區地形複雜,無線電追蹤十分困難。無線電脈波在狹窄的山谷裡,會產生折射等複雜作用,人很容易誤判訊號方向。崎嶇的山勢,對體能更是絕對的挑戰,除非人能比用四隻腳走路的熊跑得快……。在美國,我和朋友可以直接開著車子、遊艇,或利用輕型飛機做例行性的無線電追蹤……。台灣地形上的先天限制,是野生動物研究的致命傷,也讓對生態研究有興趣的學生卻步,因為入門第一關便是野外求生及體能訓練。」

        美秀老師的尋熊日誌,讀來十分生動,詳細敘述她如何設陷阱、如何麻醉一隻身陷陷阱脾氣暴躁的熊、如何一次又一次的辛苦巡視陷阱卻又落空,以及如何面對山林裡數不盡的美景和時時隱藏著的危險、如何面對協助研究的人員偶爾也會有不同的意見、如何在極可能抓熊大有斬獲時,不得不因故忍痛下山、如何在極艱困的環境中甘之如飴,有病痛也咬牙忍耐……。這一切遠非生活於舒適圈的一般人可以想像。

        從這本書,我看到一位不受限於既有制度、環境,勇於挑戰一般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務的典範,環境不支援的,自己克服萬難達成,那就是後繼者的開路先鋒。 在美秀老師四年研究期間,共捕捉繫放15隻黑熊,但是她發現其中8隻有斷掌或斷趾,是遭獵人的捕獸夾夾傷所致,而且黑熊數量的稀少也十分令人憂慮其族群有瀕臨絕種的危機,因此引起她想更積極推動保育台灣黑熊的念頭。當她拿到博士學位回國後,便推動成立”台灣黑熊保育研究網”,後來更成立”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持續在民間推動認識黑熊、保育黑熊的教育推廣工作。

        在這本研究日誌中,許多話語發人深省,例如:「在台灣山區做研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必須與社會隔離,沒有電話(筆者註:當時的手機遠不如現在普及、 訊號也不如現在優良,而且山區中受地形影響訊號更差)、電力……。與其說不便,不如說是”放逐”自然,隔絕”汙染”。我們都有太多養成的習慣和依賴,忘了人的本領和能耐……。當然不是說我們要放棄文明回歸原始,過單純無欲的生活,重點是我們無需被物質控制人的思考或心性。」書中刻苦又危險的研究歷程,連美秀老師自己也不敢積極鼓勵後進如她一般投入,但是我在讀完她的書後,真心覺得應該鼓勵更多人走入山林,不一定是做研究,只要去實地認識我們的土地、我們本土的生物及生態環境,也實地去領會人與自然的密不可分。走入原始的山林,重新思索生命的根源、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依存關係,進而從大自然獲得啟示,或許是一劑撫慰現代人心靈的良方。

(書封圖片來自http://www.rakuten.com.tw/shop/taiwanbear/product/100000008256296/ )

  

分享:
:::

書香共聞

《尋熊記》一位年輕女孩尋找台灣黑熊的旅程
《從謊言開始的旅程》熊本少年一個人的東京修業旅行
翻轉教育2.0:動手做,啟動真實的學習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