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讓課室學習持續發「效」

太平區東平國小林淑芳主任 09/29/2016 1059 點閱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前充分準備,在教學中適度運用各項原理方法,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所表現的教學行為;本文將聚焦課室中常見的「合作學習」有效教學策略,透過本校兩位教師的公開課內容,從不一樣的合作學習模式中,看見一樣的學習發「效」。

一、節奏明確有效率的自然課

       高年級的孩子有很好的行動力,樂於參與課室中的體驗課題,因此應用合作學習策略時,要讓學生有依可循、有參與機會;這堂課中教師掌握了幾個要點:1.準備多組實驗器材。2.採兩人一組(每人都要動手操作)。3.訂定清楚的學習目標(透過實作找到力與力矩的關係)。4.設計緊湊、有節奏的學習節點。5.規劃從易到難多節點任務(每個任務需在10分鐘內完成)。6.走巡各組關注學生實作情形。

       一節課短短40分鐘內,老師的引導是一盞明燈,在清楚節奏且富挑戰性的學習歷程中,因有明確目標,激發孩子的高度專注與行動力,讓學習不斷聚焦發「效」。

讓課室學習持續發「效」(圖片1)       讓課室學習持續發「效」(圖片2)

 

二、鋪陳醞釀高效能的數學課

       低年級的孩子好愛動手做,但專注不夠,很難完成一連串或複雜的指令。這堂數學課主要學習認知「1公尺」的量感概念;老師除了運用「清楚單一任務」(用公分尺丈量剪出一公尺長的繩子)與「走巡各組協助學生實作」要點,最重要的是一份包容—容許吵鬧、容許學生解不出答案或解出錯誤的答案。在課後的「議課會談」中,大家討論到:1.授課者不斷幫助孩子澄清丈量方式的舊經驗,以學生的學習步調為主,逐步銜接新的學習概念。2.看似混亂的實作課,雖然多數學童無法完成任務找到正確答案,但這是一次難得珍貴的實作經驗,孩子真實體驗到使用公分尺丈量較長物品的不容易、不方便以及容易產生誤差……等經驗,進而引發思考「公尺」單位的產生與需求價值,藉此協助孩子理解「公分」與「公尺」的差異;所以說這次課程是銜接下一節課非常重要的「學習動機」。不似多數老師會在教學設計開端,僅利用少許時間引起學習動機,而這一整節課的引起學習動機活動,看似浪費時間,實質上卻能讓低年級孩童因體驗而自主性發覺接下來要學習的課程目標,就像經緩慢的發酵過程,醞釀而出的甜美成果〜可謂高效能的有效教學。

讓課室學習持續發「效」(圖片3)        讓課室學習持續發「效」(圖片4)

       寶島眼鏡公司近日推出35週年的形象廣告,廣告中提到:「配戴眼鏡是要眼鏡來配合人,不是人去適應眼鏡。」這句話讓人聯想起在課室中的教與學,學生需要的不是老師新穎精湛的教學法,而是適合學習年級﹑能力與課程的教學方式,這便是「有效教學」—可採用且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教學。

分享:
:::

焦點話題

轉動有效教學的齒輪
每個孩子都是教室裡的主角
參與本市英語精緻教學實踐有效教學
讓課室學習持續發「效」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