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談公民素養

南屯區大墩國小鄭百森主任 10/28/2016 2171 點閱

 

        近代的臺灣從政治解嚴後,民主自由等開放思維很快的成主流意識散布,多元化價值漸成大趨勢,文化、本土、藝術、創新等新時代議題躍上檯面,呈現在各式事件的表象,是人民的意見越來越受重視,代表管理的政府則反需時時臨觀民意動向;伏流在這些現象的內層意義,則是「公民社會」的意識隱然成型,且逐漸發展健壯,形成指引國家發展的潛在力量。

        而這一形成過程,也呈現了許多不成熟的陣痛期,包含不理性的各種抗爭事件、自我意識過度膨脹的自利行為、偶像形象崇拜、破壞群體共識的唯我主義言行、表裡不一的各階層形象、甚至是跳脫客觀公平正義的法規、游走正反邊緣的政治人物等,至今仍是舉首頻見。凡此皆反映出,臺灣社會並未能表現出一個民主自由社會該有的自律及共識,成熟社會所能理性處理的兩大問題:「價值整合」和「多元尊重」一直是台灣無法凝聚共識的根源,而這也就是「公民素養」的兩大基本精神。

 

公民素養的定義

        當代美國學者Patrick曾對公民素養提出以下較完整且兼顧知性、品行、行為三大層面的定義:

 

公民知識

公民德行

公民參與

定義

參與公共事務的基礎

為社會大眾的整體利益而行動的一種特質

以實際行動參與公共議題

內涵

1.社會文化知識

2.法律知識

3.政治知識

4.經濟知識

1.與社會文化相關的德行

2.與自由法治相關的德行

3.與民主政治相關的德行

4.與經濟生活相關的德行

1.  蒐集、評估及應用資訊的能力

2.  理性溝通、適時表達個人意見

3.  批判反思媒體及公共事務

4.  監督、評價、影響公共政策

5.  以公共利益為前提,參與公共活動

        由上可知公民素養包含的層面相當多層次及多元化,簡言之:健全公民所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責任與品行、態度與價值觀,均包括之。

        若是要簡要明白、具體陳述內容,可概分如下方向:

一、參與社會運作,遵守公共規範。

二、追求群體正義,認同義務責任。

三、尊重生命價值,寬容人性差異。

四、關懷環境生態,體認永續共存觀念。

 

公民素養的培育

        教育部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說明裡,把公民素養歸結為「五大公民素養」:倫理素養、民主素養、科學素養、媒體素養及美學素養。簡述如下:

一、倫理素養

        公民社會中在律法無法約束的範圍外,就需靠各專業領域的倫理機制運作如:環境倫理、醫療倫理、商業倫理、科技倫理、法律倫理等,以節制各層面的突發狀況或脫序發展。這些軟性規範的運作也是社會安定進步的重要關鍵。

二、民主素養

        自由民主社會的特色之一,即是「合理爭議」的大量存在。而擁有尊重事實、講究理性的公民,在面對許多社會、政治、經濟議題時,才能在經過充分的審議與溝通後,取得多數共識及協調後的尊重。

三、科學素養

        現代公民應能體認科學乃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生活進化的能量推手。需能瞭解科學的效果及其限制,進而認同科學,並願意參與相關之公共議題的討論、反思及抉擇。

四、媒體素養

        現代公民應能體認到媒體對人們感知外在世界的影響力,瞭解媒體如何運作、如何營造目的,並進而對媒體訊息保有開放、批判及省思的能力。

五、美學素養

       「美感」是國家文化水準的基本指標,標示出國家的競爭力與產業創意的程度。也呈現整體社會公民對藝文的追求度、對美感的領受力。

 

        以教育角度而言,如能透過人權教育、環境教育、生命教育、資訊教育、藝文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相關議題或學習領域進行教學,自能培養國民養成觀察社會環境的能力、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能彼此進行理性溝通、平等對話的能力,進而達成社會共識、累積社會進步之能量。

分享:
:::

焦點話題

從公明願景談公民素養
有品和懿--公民素養在新平
寫在公民課之後
談公民素養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