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

清水區大楊國小林怡君老師 12/28/2016 1061 點閱

一、「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

        自二十世紀以後,批判主義逐漸崛起,無論在文學、史學和哲學上都興起一股解構的風潮。從以往主權掌握於高高在上的君主,漸漸轉變成權力下放,反思和反動的風潮持續襲捲至今。

        學習共同體能成功推展至世界各地原因在於佐教授經過十多年長期觀察及推展,而教育與其它學科最大的不同是沒有所謂的「經濟效益」,也就是一般人口語所說的「績效」。在沒有立即見樹的績效下,要堅持為期十多年的實驗、檢討及推展的過程,中間所堆砌的感觸及面對困難的解決也絕非一場激烈的掌聲或是一個勳章能體驗箇中滋味。

        反思學習共同體是將所有教學的活動和教育的本質放在學習上。相較於全部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上,從座椅的排列、師生的默契、伸展跳躍的學習到影響課程設計的教師哲學,無不在細緻的著墨於提高學生自身的激盪及學習力!

        就教師而言,要能相當的摒除將學生「自動分類」的想法。最難營造的無價之寶是為「師生默契」,學生是否能完全信任教師,在毫無恐懼的狀況下,安心享受學習的樂趣,過程中引導孩子先關注於低成就孩子的問題,間接營造出如何在學校的小社會下包容、接納、尊重和傾聽他人的問題和想法,樂於分享和浸潤於思考的火花。

二、 學習共同體之課堂實踐

        第一次上共同體課程之前,讓教師最花時間構思的是「學習課程問題設計」,因在共同體中要討論的是具有深度思考的問題,而非填充式的問題或是一翻書本就能得到答案的問題,雖然這個主題課程只有四個問題,但卻整整構思了快三個星期,並想著要如何讓學生願意投入這樣有深度的課程裡?

        第一次實施共同體時,進行兩節課的時間,一個問題孩子可以討論至少二十分鐘,兩節課下來也只討論了兩個問題,心中相當開心,這代表之前構思的問題對孩子是有挑戰性的。

        經過一星期,再次實施第二次共同體課程,團體討論中開始顯現一個問題,沉默者總是安靜,造成討論的瓶頸。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必須去小組做協調,沉默者之所以安靜是因為他不了解也無法對問題提出看法,而發言者本身就是比較有想法的小朋友,如果持續以發言者為主討論,沉默者並沒有學習,這樣的討論失去意義。   

        因此,如何將班上學生進行分組,運用策略引導學生在相互聆聽中攜手共同學習,讓孩子成為教室中的主人,重新點燃孩子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在學習的世界中,持續與自己與他人對話,共譜一首寧靜又澎湃學習交響曲!

分享:
:::

書香共聞

《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
《只要比別人多2%》
《少年小樹之歌》
《我們:走進青海、新疆、甘肅充滿愛的角落》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