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公開觀課模式淺談

南屯區鎮平國小林美淑主任 01/24/2017 1311 點閱

一、前言

       為讓學生有效學習,教師有效教學,以提高教育品質,為國家培養人才。107課綱明訂教師需公開觀課,加上近年來翻轉教育的風潮,打開教室—公開觀課,儼然成為時下教育的重要議題。

 

二、公開觀課的目的

       「公開觀課」意旨在於希望藉由同儕夥伴之間的互動分享及專業對話,並結合班度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之「觀察學習」重要概念,藉由互相觀摩學習,成長自己,找出自己教學上的盲點,進而改進自己的教學。其目的如下:

  (一)肯定教師教學專業、促進教師間相互學習、提升教師專業發展。

  (二)建構教學專業對話平台,發展專業互動文化。

  (三)形塑教學成長團隊,共同營造積極、快樂的教學氛圍。

  (四)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三、公開觀課辦理原則

  (一)對象為全體教師。

  (二)觀課以學生學習為焦點,課程設計、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為輔。

  (三)以客觀觀察、正向回饋給予教師支持性與建設性的回饋。

 

四、公開觀課實施方式

    本校係以教學者邀請及自由登記入班觀課方式為之。

  (一)公開課:

       本校教師(不含代課)於年度開始自行決定辦理一次公開課之日期與節課,除了由教務處調查並公告公開課之日期與節課外,並請自行邀請至少2位同組同儕教師參與觀課。原則上同一學年協調平均分散於第1、2學期實施。

  (二)入班觀課:

       學年度上、下學期教師自行規劃登記各2次(或以上)的入班觀課,觀課對象不限,以同組為優先;並使用入班觀課觀察表進行記錄並給予教學者回饋。

  (三)公開課後(最好二日內),由擔任公開課者邀集入班觀課老師進行回饋與討論並做教學紀錄與省思。

  (四)入班觀課相關紀錄表於觀課後,一份繳至教學組備查、另一份則放置於教師個人教學檔案中。

 

五、公開觀課分組原則

  (一)導師以同學年互相觀課。

  (二)科任老師以同領域或任教年級導師互相觀課。

  (三)行政老師彼此或同領域互相觀課。

 

六、公開觀課結果運用

  (一)教師部分:

       觀課紀錄及結果,一方面肯定教師專業及優點作為其他教師學習之處,另一方面作為教師省思、檢討、改進之依據,並據此規劃個人成長及進修、研習,或加入各領域教師學習社群持續成長。

  (二)學校部分:

       根據觀課紀錄彙整所得規劃全校性進修、研習課程,辦理結果作為日後各學年度入班觀課實施要點修正之依據。

 

七、結語

       誠如美國學者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提出企業應建立學習型組織,學校應該也需如此因應,教師願意改變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願意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願意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進而完成與組織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國際的競爭力在於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在於人才的競爭力,而人才競爭力的培養則有賴於教育。」教育的靈魂在於教師,教學成效如何在於教師是否願意從改變做起。教育的對象是個體,教育的過程是動態的,教育本質時時刻刻充滿挑戰,身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順應世界的潮流,敞開心胸、相信自己,打開教室、專業分享,為國家厚植人才競爭力。

分享:
:::

焦點話題

點燃師生學習熱情--說課、觀課、議課
打開教室 看見璀燦的教育願景
公開課在東勢
公開觀課模式淺談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