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點燃師生學習熱情--說課、觀課、議課

龍津國中黃巧妮主任 01/23/2017 1475 點閱

一、前言

       泰戈爾說:唯有學習不已的教師才能精進教學。推動教師共同備課,實施公開課,促進教師共同學習,讓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營造師生樂於學習的優質校園環境,是當前學校教育重要課題。

       公開觀課源自於日本教育大師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此教學理念引發台灣的教育界迴響,許多學者、教師們也紛紛起而呼應,提出自己的教學創見和分享創新經驗,期望為教育注入活水,例如:台灣大學葉丙成教授的翻轉教室、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的MAPS教學法、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教學法……,這些教學方式有的著重在學生的自學能力、有的著重在教師的引導以及學生的反思和分享。這些教育新思維的出現,應是傳統教育方式培育出的學生不足以應付瞬息萬變的世界,全球化的衝擊、少子化的浪潮已是未來的趨勢,教師肩負培育未來人才重任,唯有改變傳統單打獨鬥的教學方式,透過教師團隊合作,共同成長,提升教師專業能力,才能培育具備因應未來的世界的跨域人才。

二、公開觀課的意義

       教師精進教學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公開觀課」是一種最真實、最自然的精進模式。公開觀課和「教學觀摩」容易混為一談,其實兩者間是有明顯差異的。教學觀摩係指安排教師作教學演示,讓其他教師進行觀摩,而這樣的任務往往落在新進教師甚至代理教師身上。教師們視教學觀摩為畏途,因為要特別準備「教學」,以便讓觀眾「觀摩」。這樣的方式無法真實呈現教學現場,師生互動形同劇本,觀摩後的檢討會議也流於形式,雞蛋裡挑挑骨頭,授課教師只能了解他在這場「戲」裡應該怎麼演會更好,但等到「戲」殺青之後,一切回歸「正常」,授課教師無法在教學觀摩中得到成長,頂多得到不需要再教學觀摩的免死金牌。

       真正的公開觀課應該是要以最真實的場域、最真實的教學活動,營造出最真實的師生互動,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下,才能知道學生如何學習,真正學到什麼。在佐藤學(2013)的「學習共同體」理念中提到,學習場域應該要有「公共性、民主、追求卓越」等三項特質,只要有心想觀課的人都可以進教室觀課、全體師生每個人都是學校的一份子享有同樣的學習權利,亦即無論是授課者、觀課者他們的目的其實都是相同的—追求卓越。

三、公開觀課三部曲

       公開觀課大致可分為說課、觀課、議課三個階段,以本校國文科教學為例,說明如下:

    (一)課前說課:

       授課者針對此堂課的教學安排、活動設計、觀課的重點進行說明,目的是讓觀課者了解教學的情境脈絡,以達到觀課的目的。

點燃師生學習熱情--說課、觀課、議課(圖片1)    

 

    (二)教學觀課:

       觀課的重點往往聚焦在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才是紀錄的重點。觀課者可能分組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觀察,記錄學生正向的學習行為,不可以干涉學習。

點燃師生學習熱情--說課、觀課、議課(圖片2)

 

    (三)課後議課:

       發言的內容主要是學生的學習狀況(盧敏玲,2007),而不是授課者的教學批判,觀課者針對觀課的結果對授課者提出建議,若對授課者的教學設計或教學行為有所疑問時,要以一起思考、一起討論的方式,將授課者遭遇的問題視為大家共同的問題,集思廣益,如此一來,才能在公開觀課的活動中一起成長。

點燃師生學習熱情--說課、觀課、議課(圖片3)

 

四、公開觀課之建議

       教師們對公開觀課至今仍有諸多的疑慮,容易增加行政負擔,又未必能立即收到成果,筆者在此有四點建議,作為有意願推行此教師成長活動的參考:

    (一)應先以自願者為主:

       只有自願成為授課者,那麼整個公開觀課的活動才有意義,被強迫進強公開觀課的授課者可能不想失面子而過於賣力演出;也可能只是應付行政命令故意不當一回事,這樣的授課都無法看見真正的問題。因此,讓有意願擔受公開觀課的授課者在活動過程中獲得成長,讓他們能持續下去,進而影響其他教師也願意參與這樣的成長活動,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也對教師士氣和學校氣氛有正向的幫助。

    (二)提升觀課和議課的素養:

       佐藤學教授認為教室是一個開放式空間,任何人都可以進教室觀課,然而實行起來會有一些問題,例如:校園安全性的問題、家長或社區人士可能出現的干擾等,都可能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因此學校應充分規範觀課和議課的注意事項,教師和學生也要先做好心理建設。

    (三)公開觀課應落實於平常教學:

       公開觀課不是一場「戲」,他是一堂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忠實歷程,教師們應將他們認為最好的教學方式呈現出來,這個教學方式是可以應用在平常的教學中,而不是為了公開觀課特別設計;公開觀課不是一場「競賽」,無需像中國的「賽課」一般華麗精彩。公開觀課就是真實的記錄著授課者的教學歷程、學習者的學習成果,並在課程結束後進行反思以達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學校方面也不應將公開觀課視為領導績效的一環(王金國、桂田愛,2014)。

    (四)初期公開觀課規模宜小:

       公開觀課不一定要校長、各處室主任、社區家長……出席才能舉行,建議初期的公開觀課採取同儕觀課為佳,一來可以降低授課者的心理壓力,二來學生過多的觀課者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以成長型公開觀課為例:由同學年或領域專長教師來擔任觀課者。而示範型公開觀課則由領域專長教師或輔導團等來擔任授課者。

五、結論

       透過公開觀課來提升教學品質、增進學生的學習效能並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應是無庸置疑的,一來授課者能審視教學過程是否有盲點,多一個可以精進教學的機會;二來參與整個觀課活動的觀課者也能在歷程中扮演授課者的合作夥伴,共同反思,兩者相得益彰。然而提倡教師成長活動必定需要完整的配套措施,如果貿然執行,必定受到基層教師反彈,該如何激起第一線教師的內在動力,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分享:
:::

焦點話題

點燃師生學習熱情--說課、觀課、議課
打開教室 看見璀燦的教育願景
公開課在東勢
公開觀課模式淺談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