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恆毅力》

霧峰區霧峰國小林志興老師 04/25/2017 1268 點閱

書名:《恆毅力》(Grit)

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6-12-01

       《恆毅力》是2013年美國麥克阿瑟獎得主與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琪拉‧達克沃斯博士(Angela Duckworth, PhD)的初試啼聲之作。恆毅力,簡而言之,是熱情加上毅力。作者認為天分或努力,都不是成就的唯一條件,持久熱情加上堅持毅力是比智商IQ、天分更重要的制勝關鍵。因此,傳統智能測驗如魏氏智力量表,所測出的智力商數,只是個人往後成就之參考,更重要是當事人當下鍥而不捨的毅力與堅持。此論點更充分展現人的潛力是無窮的,教師透過建立學習鷹架,開發學生的可能發展區。促進學生個人的恆毅力,將有效提升基本學力,形成比馬龍效應,達到正向循環。作者提出培養恆毅力的七種力量:

(一) 由內而外的四大驅動力,包括興趣、練習、目的與希望

       首先,熱情不會憑空產生,透過個人興趣的觸發,方能產生源源不斷的熱情。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你的喜好之事,想辦法全心全意投入,人生有限,跟隨心的方向,不斷向前邁進。教師應引發學生內在動機,點燃學生對知識的熱情,透過有趣的教材、教法,成功的吸引學生之注意,而非採強迫的方式加以輸入知識。再來,結合刻意練習,增進個人恆毅力,透過有效的時間管理,不間斷的持續操作、演練,甚至進入高峰經驗之境界。具有較高恆毅力的人,往往會經歷更多次的體驗、較多次的心流。透過自我要求的刻意練習,有時易達到忘我的境地,社會上大部分領域的頂尖人士,都是透過刻意練習,進而不斷精進。教師也可鼓勵孩子,針對個人功課上較弱之處,採用全心一致的投入,時間一久,日起有功,成績會有所進步。

       此外,目的亦不可或缺,透過精確的目標,朝此標的繼續邁進,展現強烈的恆毅力。此目的常常奠基於利他任務,目的也是個人展現強大行動的動力來源。簡言之,把個人謀生的目的當作志業會比只是視為工作、職業,恆毅力將更為高超。教師將教育視為志業,從高標準正視個人工作,會產生師道的精神,結合師道的動力,學生將會受正向學習氛圍的影響。因此,教師透過每日對學生具意義的正面影響,除了提升學生,也提高教師的恆毅力。最後,希望是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不斷前進,給予個人充沛的力量,有希望便不易頹靡不振,反而易樂觀向上。尼采曾說:「那些殺不死我的東西,會讓我變的更強。」結合成長思維,在我們遇到挫折時,懷抱著人有能力改變,且愈來愈好。年輕時所遭遇的挫折,將成為日後成功的養分,透過樂觀的自我對話,克服難關。教師面對桀驁不馴的學生,亦應懷抱著希望,也許你就是學生的貴人,學生因你的諄諄教誨而有改變自我的動力。

(二) 由外而內培養恆毅力三大環境力,包括家庭教養、課外活動、組織文化

       透過有規律且自律的家庭教養是培養恆毅力的有效方式,結合楷模學習,家長往往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家長不妨透過訓練孩子做家事或利用親子閱讀,從小培養孩子的恆毅力。經由簡易的任務,訓練其做事的毅力與學習熱情,從他律逐漸轉為自律,日積月累,增強個人恆毅力。接著,結合課外活動,藉由累積活動的次數,增強技術的熟練度,也增強個人的恆毅力。教師可運用社團或彈性時間,實施運動教學或戶外教育,透過持續的練習或朝目標邁進,過程中的恆毅力體驗的收穫,並不亞於成功的果實。另外,經由組織文化去影響,藉由周圍夥伴發揮鞭策力,展現正向的從眾力量,亦是培養恆毅力的重要力量。教師可透過班級經營,透過班級幹部發揮帶動的力量,去完成一項任務,並影響周遭的同學。

       最後,作者並特別強調,恆毅力是可以培養的,每個人可透過上述的七種力量,逐漸提高個人的恆毅力。進一步,作者亦闡述個人恆毅力的高低亦與生活滿意度成正比。因此,培養恆毅力有助於讓自己邁向更好的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分享:
:::

書香共聞

《詩魂》
《恆毅力》
《食神小饕餮》
《第九味》
《人依靠什麼而活》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