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西屯區東海國小張凱棠主任 08/06/2018 779 點閱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圖片1)

 

書名:《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秦始皇》、《帝國崛起》、《敵我之間》

作者:呂世浩

出版社:平安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

 

歷史與生命的漣漪:《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提到「秦始皇」你會想到什麼?焚書坑儒?統一六國?暴君?還是「書同文,車同軌」?

     一提到歷史,許多的學生就會頭痛想睡,因為有永遠背不完的地名、人名、年代、事件,甚至覺得那是「死人」的故事,與我們的生活不相干。而在觀察國小社會領域的教學現況,「效率化」、「指標化」似乎是當下教學的趨勢,除了逐漸強調套裝知識和特定的技能培訓,卻也犧牲了社會科學教育下培養基礎觀察、批判論證和社會實踐的獨特優勢,使得從五年級開始的臺灣史學習課程,淪落為背誦、填鴨教學法;「安平」對孩子而言,除了是課本知識,就是觀光美食的代名詞;更遑論秦始皇、劉邦、項羽;歷史和現代生命如何產生漣漪,是我想從呂世浩老師的《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中所追尋的答案。

關於作者:現實人生的答案,就在歷史當中

     呂世浩,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曾追隨經學大師愛新覺羅毓鑒及阮芝生教授,啟發了他對於思辨的學習思考,使他懂得從各類中國經典中學習前人的智慧,並期望將古代帝王之學精華分享教授。而呂老師在台大所開設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是學生們在PTT上譽為「四年修不到,成終生遺憾」的神課程;更是世界大學網路課程Coursera平台裡,最早的華語MOOC課程,吸引全球四萬餘人登記修習。

關於本書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一共三冊,第一冊主要探討秦始皇及其秦帝國,第二冊帝國崛起主要探討地處邊陲蠻荒的秦朝為何能夠崛起稱霸,第三冊敵我之間則主要探討李斯和他的兒時玩伴燕國太子丹。

一、學生的目的就在於學「生」

  叢書在一開始,作者從對學生的目的作解釋,並指出學習歷史應是從中學習判斷與思考的能力,也就是透過歷史,來「學」習在社會中「生」存的所需的技術,而不單單只是記下什麼年代發生了什麼事。

二、面臨重大決策時,把書闔上

     如何讀歷史才有用?作者提供了有趣的讀書方法:當書中人物面臨重大決策時,立刻把書闔上,想想如果是你的話,在面臨重大決策時,古人是怎麼下決定的,他當時的情境是如何,他所考量的因素有哪些,他的決定對他未來造成的影響又如何?

     在書中作者以張良與黃石公的「圯上納履」作為思辨的開端,透過《史記‧留侯世家》的文本了解張良所處的時空環境,接著探討為什麼張良要去參加搏浪波刺殺秦皇的行動?刺殺行動失敗後,張良為何還能「從容步遊下邳圯上」?他的家財已經散盡了,他現在沒有錢也沒有力量了,但張良仍不願意放棄他的志向,他還想為韓報仇,那麼下一步他該怎麼辦?而古人也藉著「圯上納履」的故事,來說明兵法中的「忍」與「先」的智慧─等待適當的時機,攻其敵人之不備。       

  因此,再次閱讀「圯上納履」的故事時,試著閤上書,想想如果你是張良,你會怎麼做?

 三、遇到人生瓶頸的時候,請謹記你絕對不是第一個

     呂世浩在書中提到學歷史就是要思考前人如何解決問題:「當你碰到人生重要難題時,相信我,你絕對不是第一個遇見類似難題的人。在你之前,有無數人遇到相同問題,他們如何解決?我們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親情兩難的難題」:當接到父親賜死的命令時,你會怎麼選擇?晉文公崇耳的選擇是逃跑,然後觀察情勢後再決定行動;李世民大概會喊遺詔是假造的,並帶三十萬大軍殺回去;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卻是選擇遵循遺詔的指示執行。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也很常遇到、面臨這樣的「地雷馬」情境,試著從歷史事件中啟發人生的抉擇,而歷史,就是一個極佳的情境題練習。

反思,素養導向的課程挑戰

  我們這代的教育人,面臨的是個教育的轉變世代,「素養導向」是我們這輩教育人的首要挑戰。而從呂世浩的《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中,或許可以做為素養導向課程轉化的借鏡:

一、我們活在什麼樣的世代?

     呂世浩提到三次的歷史巨變,第一次是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第二次巨變是春秋戰國時代到秦漢時代,第三次巨變則是從鴉片戰爭到現在;而臺灣的教育改革也在這波巨變的洪流當中。

     而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而現今時代的我們,是人類有史以來物資最豐裕的時代,但卻也是危機四伏的世代,全球各文化交融,百家爭鳴;我們可能拿著手機追劇、在世足賽期間幫遠在北歐的克羅埃西亞加油、或是用Youtube或FB開著直播分享生活、甚至透過網路串連爭取民主抗議社會不公。在巨變的時代中,如何發現未來學生的價值,與新型態的教育文化?是我從《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中對素養課程的啟發。

二、課程與生命的鏈結

     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是學生成為一個人的歷程;而素養導向教學所強調脈絡化、情境化,在《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中即不斷的透過歷史事件來做案例分析及示範,透過思辨的模式:閱讀文本了解背景情境、闔上書後換位思考,透過這樣的不斷情境模擬練習,讓知識不僅限於考試、課堂,而是和真實的生活情境、生命發生鏈結。

  在小學教學現場中,如何運用書中的思辨架構,來引導、建立學生學習臺灣史、古文的脈絡情境,讓學生上課不僅是聽課,同時動腦想、開口講、動手寫,讓學生得以學「生」,是我從書中對新課綱時代的期許。

     總的來說,這套書介紹了對學習歷史的新觀點與方法,並藉由這種方法,磨利自己心中名為「智慧」的那把刀,我相信這也是歷史這門學問的初衷。而面對新課綱施行在即之際,面對巨變的教育文化、以及素養導向的課程規劃,呂世浩老師對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的重新詮釋,值得細細品味。

 

 

分享:
:::

書香共聞

《對話的力量》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被討厭也沒關係》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