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龍井國中吳政鴻校長 02/01/2019 815 點閱

書名: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作者:李崇建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管是面對家人、同儕、朋友等,總是得不時地與人溝通,但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在對話的過程中,往往無法切進對方的想法,而使溝通的過程中出現阻礙,甚而失敗。本書作者李崇建老師引用薩提爾的冰山模式,透過實地案例的分享,讓我們可以透過冰山模式的探索,更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讓人與人的擁有更好的溝通。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是二十世紀世界知名的美國心理治療師,也是家庭治療的先驅,她相信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不僅不斷地在演變、成長,而且永遠有接受嶄新事物的能力,她並認為「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薩提爾於1972年提出「冰山」一詞,冰山是一種隱喻,亦將人隱喻為一座冰山,被人所看到的是浮於水平面上的一角,但最大一部份乃是藏於水平面下更深的層次,包含著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的人的內在。如當我們看見一個人,最先看見的是「行為」,聽見那人說的「事件」,所以我們常常透過一個人的行為或人對事件的敘說,來推測或了解一個人,但這皆屬於冰山的上層。也因此我們常看不見彼此的內在,就如同我們看不見水平面下的冰山,我們只能猜想、揣測、自以為是的以自己的經驗套入,衝突便因而產生。要如何深入了解一個人的內在呢?薩提爾告訴我們,可以透過冰山對話,一步步探索。

       學習冰山模式需經過一段歷程,本書作者李崇建老師自2000年參加約翰‧貝曼老師的演講後,仍不斷透過影帶觀看貝曼的晤談紀錄,並且在師生對話裡實踐,逐漸領略其中之奧妙,最後在2017年整理出一新的框架:「將冰山感受區分為感官感受,以及情緒感受,以順序覺知身心,如一網狀羅列脈絡」,並以探索、表達、核對、體驗、轉化、落實為冰山的對話順序,如此可以運用於生活,亦可以運用於輔導。

        本書透過冰山圖的說明冰山各層的意義,以「靠近」、「好奇」、「開展」、「成長」、「渴望」、「連結」、「同理」、「接納」、「擴散」等九個面向解析冰山的脈絡發展,並透過實地案例的分享,提出與人對話溝通的方法。

       我們往往都只看到水平面上的冰山(行為與事件)而忽略掉水平面下更深的層次,對人產生誤解甚而發生衝突,透過本書的閱讀,初探冰山模式的滋味,提升自己對自己的覺察及與對他人的溝通。正如薩提爾提到:「冰山模式不僅運用來與他人溝通也運用在與自己溝通,透過冰山的探索,更能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讓人與人擁有更好的溝通,彼此生命更有力量、更好的生活應對。」在此與大家分享並推薦本書。

分享:
:::

書香共聞

《心念》
《北歐犯罪學趨勢及其刑事政策》
《如此人生》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最後吃,才是真領導》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