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斜槓青年》

南屯區南屯國小陳文惠老師 03/07/2019 1394 點閱

書名:斜槓青年

作者:Susan Kuang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出版日:2017/09/01

     「斜槓青年」這名詞出自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的著作中,指的是不只擁有一種職業,在自我介紹時選擇用斜槓「/」來介紹自己的社會青年,例如:A先生,外科醫生/CNN、B小姐,工程師/健身教練/記者、C先生,心理治療師/導演/作者。意即:除了正職工作外,也將自己的愛好和業餘生活相關的身份,加入工作職位定義的人。作者透過本書介紹「斜槓青年」這個名詞,說明以這樣理念為生活方式的優點與趨勢。作者做了很多引導陳述與自我反思。選擇成為斜槓青年的目的不只是想要更自由地支配時間且擁有額外收入而是為了追求更豐富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

       去年世足賽的冰島隊堪稱斜槓青年代表,球員除了平常練球以外還兼職其他工作,代表國家出賽也是從這群半職業球員當中所挑選,而球隊的總教練還是一名正職牙醫,第一次參賽的冰島隊卻在本屆世足賽中與足球強國阿根廷戰成平手,傑出的表現令世人驚艷。

       在台灣也有許多年度斜槓人物代表:柯文哲/台北市長/台大醫師,在成為市長前,誰能想像一個醫生能把市政府當成看診間,將醫治病患的原理應用到市政上;邱威傑/知名網紅/台北市議員,第一位跨足政壇的Youtuber,卻已經擁有劇團編劇、演員、出版編輯、遊戲公司行銷總監等特殊經驗,他也在一次訪談中表示進入政界只是他的人生目標之一而非終點。

       是的,斜槓人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就像學習不該為自己設立終點一樣,斜槓不只是用來累積不同經驗或創造成功,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斜槓越多,我們將更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與個性,可以說斜槓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檢視自己的良好途徑。

       正巧去年參加研習活動時,講師投影出本書封面並問道:今天「斜槓」了嗎?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身兼數種多元的身份,沒有年齡、職業與身份的限制,或有薪資或無給職,在其專業能力上呈現多元的樣貌。過去講求分工分科、專精一門學問的教育方式已不符合這世代的需求。

       哈佛商學院教授巴登就提出過T型人才的概念,主張每個人應擁有第二甚至第三專長,這並非否定專業的重要,而是鼓勵培養專業中的通才,這與斜槓的概念有許多相似之處。得力於資訊傳遞的高速發展,跨界學習的門檻已大幅降低,探索新領域不再像過去一樣遙不可及,同時知識經濟的崛起也凸顯了多元學習的重要性,融合不同領域的優勢讓更多的創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也肯定了斜槓精神強調的跨領域思維。

       許多人的第一直覺是多元專長需要經過刻意的培養,那實際上呢?對斜槓人物來說,第二、第三專長原本或許本不存在,而是源自於興趣或夢想,不知不覺中成為了自己的「特殊能力」,當你偶然發現一個有趣的領域並一頭栽入的研究,很有可能就成為下一個無心插柳的特殊專長,如果斜槓人生就像調色盤,探索各種領域就像蒐集顏料,每個人都能調配出專屬於自己的色彩,不妨就多嘗試些不同的事物吧!

       斜槓最大的重點就在於對於人生意義的思考,在回答自己適不適合當斜槓青年或者自己需不需要當斜槓青年的答案之前,你可以先思考人生的意義,什麼是你人生中重要的事情?也期望在閱讀本書後,所有的讀者都能成為獨一無二的斜槓青年。

分享:
:::

書香共聞

《斜槓青年》
《黑熊的米亞桑》
《克雷的橋》
《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