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東區臺中國小林靜莉老師 11/04/2020 1221 點閱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圖片1)

書名: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作者:宮口幸治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書名稍微誇大其辭,但卻也吸引人們想一探究竟:切蛋糕跟少年犯罪有何關連性。其實少年不是不會切,而是不會等分切蛋糕。書中的說明案例和臺灣的現實狀況很相近,頗具實用性。尤其作者強調從「社會」「學習」「身體」三方面介入,使用「認知功能強化訓練」來改善。

  本書雖然是以犯罪青少年為主軸,其實這些青少年當中有許多是臨界智商、輕度智能不足或學習礙障的個案。他們曾經也是受害者,長大後因無法適應社會進而成為加害者。從兒童成長史的敘述得知,少年大多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出現求救訊號:拙於控制脾氣易發怒、不善溝通、動作不協調、注意力不集中、無心學習、缺乏自信、不擅長算術、無法配合當下情況應對、坐不住……等特徵。雖然智能障礙的標準因時代而異,但是智商介於70到80的兒童,是所謂的臨界智能障礙兒童會跟智能障礙兒童一樣遇到相同的學習困境,但是因為智商在70以上,醫生普遍認為智商沒問題,只需再觀察,因而錯失了接受援助的機會。

  作者本身是兒童精神科醫生也是少年院法務技官,他在醫療現場及少年觀護機構觀察的結果發現,許多犯罪青少年居然連等分切蛋糕都感到困難,進而深入研究青少年的犯罪經緯、家庭背景、成長史、國中小就學情形、從小到大的非行行為、健康檢查、醫生面談結果、心理調查結果發現:犯罪青少年的悲慘人生是由「四次障礙」所造成的。

一次障礙:少年本身具有「發展障礙」或「智能障礙」。

二次障礙:學校老師沒有發現其障礙,僅將這些少年認定為「問題學生」。

三次障礙:犯罪後,進入少年院接受輔導,教官也沒有察覺其障礙,加上管教不當導致少年的情況惡化。

四次障礙:進入社會後,更不被大眾諒解,飽受歧視,工作無法持續,再度出現偏差行為,最後犯下罪行,再度關進監獄。

  作者認為培養社會性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但是目前學校教育仍以國語、數學等學科教育為主。作者強調在正式上課前,應當先評估孩子的基本認知功能,針對認知功能不全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訓練,但是目前不論日本或臺灣的教育現場卻是缺乏此類的系統性援助。這樣的孩子在國中小階段就被迫學習困難的課程,當然會發生跟不上學業課業的低成就現象,進而討厭念書,最後終將導致他們喪失自信與拒絕上學,逐漸產生偏差行為,進而成為「非行少年」。

  這是作家觀察日本近年來的社會現象,但其分析結果跟我國的教育現況是極為相似的。在國小現場,有許多情緒、臨界智能障礙的孩子,是學習較為落後、無法好好表達想法、無法處理情緒的,若不在國小階段提早發現、介入輔導,極可能會慢慢成為「非行少年」。我十分推薦這本書給老師們閱讀,幫助老師能提早發現班上孩子的求救訊號,進而幫助他們逐漸適應社會生活。

分享:
:::

書香共聞

《青春微素養》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為什麼要睡覺?》
《唐朝有嘻哈》
《身為在台灣的新二代,我很害怕》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