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沙中好讀

沙鹿國中林昭吟老師 11/04/2020 700 點閱

  108新課綱的推動,正式宣告閱讀素養2.0時代的到來。閱讀1.0重視「量」,大量閱讀,培養閱讀興趣。然而現在光是「喜歡讀」,已不足以應付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因此閱讀2.0重視的是「質」,講求閱讀素養,重視閱讀的歷程,包括識讀、檢索訊息、統整解釋、反思評鑑、理解、批判等等能力。閱讀素養成為未來世代核心能力中的核心,讀懂,比起多讀,學習更有效,這是未來親子電子雜誌當中提到關於閱讀素養的看法,同時也再度強化閱讀的重要性。

  再者,我們身處科技高度發展、網際網路發達的現代,人們獲取知識、資訊或閱讀的管道已不僅限於書本,更多是來自於電子或網路媒體,然而這些資訊全部都是真實的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新聞的亂象,難道只該歸咎於新聞業者,而忽略讀者應該承擔的責任嗎?而誰又該負起教育具獨立判斷思考的閱聽人的責任呢?

  沙鹿國中閱讀推動教師與導師、藝文領域教師一起合作,帶領著孩子們,以一個學期的時間,盡心地、靜心地慢慢完成一本屬於沙中學生自己的閱讀護照,並且利用入班上課的方式與孩子們討論媒體、判讀媒體,培養沙中孩子們的閱讀素養及媒體識讀素養。

沙鹿國中閱讀護照(圖片1)
沙鹿國中閱讀護照

沙中的閱讀護照

  本校推動閱讀護照,起因是當時期待能有一個閱讀活動是能全校參與,同時是跨領域的活動,在這個訴求下,完成學校的閱讀護照。護照內容包括:認識圖書館、閱讀心得、剪報、採訪人物,認識社區、老街巡禮以及封面設計。因為護照內容涵蓋了語文、藝術及社會等領域,同時需要導師們的協助,所以執行步驟分為期初、期中及期末。

  1. 期初參加各領域會議,說明執行的辦法及感謝同事的配合,並以班群的方式集合發放護照講解執行方法後,再以班為單位同步完成認識圖書館的活動,期間需加強與導師溝通協調。
  2. 期中先請導師協助請學生繳交護照,以便進行檢查。在檢查中指出學生的不足或錯誤以便修正,檢查後將護照發還給學生。
  3. 期末再次收回護照,並從中挑選優秀作品張貼及獎勵,完成這學期的閱讀護照。

  推動閱讀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個人閱讀推動過程中,首先制訂目標及做法,短期目標是提升孩子進館的使用率,所以刷新圖書館的存在感,就成了眼下最重要的工作。因此跟夥伴討論設計小型書展、好書推薦、每週一書及比照外面圖書館的借閱集點活動,都是希望增加圖書館的能見度。

  接著設計不同的課程,讓孩子體驗閱讀的喜悅,除了傳統的閱讀心得比賽外,我們更設計了結合多元主題的閱讀護照計畫,其中以任務的闖關為原則設計不同的關卡,讓孩子用一學期的時間完成閱讀護照裡的不同任務。

  最後是學生自行設計護照封面的美術創作。在過程中我們想要傳達閱讀多元化及生活化的理念,而最後看到孩子的成果,會驚艷於孩子能力的表現,因此更加肯定閱讀推動是需要課程精進設計的工作。

沙中的媒體識讀

  媒體內容除了記者因未查證而鑄下的錯誤報導、不適當的提問,也開始包含越來越多的業配新聞以及狗仔八卦新聞。然而,我們無法單單地怪罪新聞產製這一方,畢竟有需要才會有供應,有讀者看,才會有這些新聞內容的生產。如果大眾選擇不去閱聽這些內容不中立的業配新聞以及侵害個人隱私的狗仔八卦,那麼還會有人繼續產製這些內容嗎?

  當假新聞滿天飛,海量資訊不斷轟炸,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批判性獨立思考」和「媒體識讀素養」?身在數位時代,我們不應害怕使用數位科技,也不應禁止孩子使用,更不應一味的否定新聞。相反的,我們能否在數位世界,帶著孩子從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最後升級到擁有檢視知識並查證的能力,才是完整的媒體識讀素養的養成。教育部在2002年發佈了「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而十二年國民教育總綱也包含了「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可見教育部對大眾識讀媒體能力的重視。因此,如何教育學生與社會大眾理性辨識媒體,並具備了解媒體對個人的正面或負向的能力,亦成為當前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重要課題。

  面對這樣的課程需求,學校的閱讀推動課程除了設計多元的課程帶領孩子們閱讀,讓孩子不僅能培養閱讀素養、理解知識,還進一步對傳播媒體有所認識並能反思媒體帶來的各項資訊。例如:了解媒體的種類、媒體如何傳播訊息給閱聽人、媒體是否持有特定的立場而影響資訊的客觀性、如何判讀媒體的涉己新聞,以及社群媒體上被捏造、被後製的圖文如何認識解讀。

  身為閱讀推動教師,我很高興能在閱讀的大海中,與孩子同行同航,共學共好;也很榮幸能陪伴孩子們進行媒體識讀,共同學習成長,求真,求善,求美!

分享:
:::

教學錦囊

沙中好讀
閩南語朗讀之藝術
大我中見小我──校園環保雕塑集體創作
黃竹閱讀「鷹」雄傳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