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來一場有生命熱力的學習

北屯區新興國小陸振吉老師 04/09/2021 705 點閱

  相信有不少孩子曾經歷過,寒暑長假開學後,校園中的樹木經過修剪,變成光禿禿的模樣,如果孩子有善感的心,甚至會要問問老師,修剪成這樣,樹木還能活嗎?我們當然可以憑成人的知識和經驗直接告訴孩子:「冬去春來,樹木就會冒芽。」但這樣的對話情境,真的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嗎?我們會不會錯失了引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大好機會呢?

  教育部自2014年公布《戶外教育宣言》,清楚點出「戶外教育」泛指「走出課室外」的學習,包括到校園角落、社區部落、特色場館、山林溪流、自然探索、社會踏查等等之體驗學習,透過走讀、操作、觀察、探索、互動、反思等歷程,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希望學科知識的學習能更連結真實環境,具體落實108新課綱精神。

  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孩子在學習臺灣早期建築結構及歷史文化主題時,將不僅在教室中藉由書面資料或簡報影片來進行學習,而是來到路程可及的摘星山莊,浸泡在滿是磚雕、石雕、交趾陶、泥塑、大木結構、裝飾彩繪的真實情境中,揣想先人生活留下的遺跡,更有感動。

在文化遺跡中感受文化,讓學習接地氣(圖片1)
在文化遺跡中感受文化,讓學習接地氣

  要認識公共閱讀資源,如果能來到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親身感受雄偉宛如白色軍艦的建築外觀及館內的閱讀設備與環境,真實享用一場閱讀盛宴,這種正向且直接的體驗,可以有效降低孩子與圖書館之間的距離與焦慮感,對於日後再度運用圖書館相關資源,將有一定的助益,學習的成效是課堂內難以達成的。

在國資圖與機器人互動,體驗資訊圖書館的魅力(圖片2)
在國資圖與機器人互動,體驗資訊圖書館的魅力

  基此,無論是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甚或是生活與科技應用等各種學習面向,如能透過走出教室親臨現場,將更能讓孩子體會到這是與生命、生活息息相關的務實學習,孩子對於各種學習議題,將更渴望、更有感。因此,當孩子們展露好奇眼光、提出問題時,我們或許可以提出邀請、試著陪伴孩子來到現場,耐心、靜靜的觀看,等待答案出現……。

  當孩子親眼看見關注許久的樹木終於萌芽,他將懂得,已經被修剪得光禿禿的樹木仍能熬過原以為會摧殺生命的動作,冒出新葉,延續生命的綠,這種透過體驗獲得的知識經驗,將可讓孩子用更為積極、主動且真實的方式來面對未來的學習,帶孩子走出教室的學習是必然也是必須,惟有親身走出去、親眼去看看、親手去觸摸,帶著生命熱力的學習才更有可能發生。

冬去春來,樹木冒出新葉,帶給孩子感動(圖片3)
冬去春來,樹木冒出新葉,帶給孩子感動
分享:
:::

焦點話題

家鄉散策--誠懇軸戶外教育
走出教室 學習更有感
來一場有生命熱力的學習
處處是教室 時時可學習
龍是為著你 龍井國中校本課程分享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