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像芬蘭這樣教:快樂教、快樂學的33個祕密
作 者:提摩西沃克(Timothy D.Walker)
譯 者:丁凡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2018年2月24日
身為教育工作者,不免常常問自己,何謂理想的教育?何謂成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以下分章節簡要介紹本書內容及分享心得。
第一章:幸福
書中提到「教書是馬拉松賽跑,不是百米衝刺。」因此透過以下幾項作法,可以讓老師幸福的教,學生幸福的學。
第二章:歸屬
書中提到不論是老師或學生,都應該在學校找到歸屬感。而歸屬感,是透過人與人之間長期的連結所獲得的。因此在教師歸屬感的部分,透過與同事之間的互助,理解到——這不只是我的課堂,而是我們的課堂。接著,教師便能進一步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歸屬感。因此,教師應當認識每一個學生,跟學生一起慶祝學習成果及追求班級夢想,打造共伴學習系統並禁止霸凌。
第三章:自主
本章提到從學習之初,就應該讓學生自己做決定。學校應提供更多低風險的學習機會,也有機會讓他們體驗失敗。要和學生一起參與計畫,共同合作。在信任學生的同時,也賦予責任。
第四章:技巧
上課時數愈少,教師愈能意識到教學重點所在。可選用現成的教材,但應依據學生需求,挑選合適的內容融入課程中。教學時,適當的應用科技,但不特別強調科技。讓學生實際動手做,才能真正學到東西,而教師只須適度引導。
第五章:心態
師生皆須拋開想贏過他人的心態,專注並快樂的享受學習,這有助於拿出優異的表現。此外臉皮厚一點,虛心傾聽,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記追尋的樂趣。
以《像芬蘭這樣教:快樂教、快樂學的33個祕密》一書,反觀目前的臺灣教育現場,大部分的我們,總強調不要輸在起跑點,一開始,師生家長便全力衝刺。在學校衝,放學後到安親班、補習班繼續衝。從早到晚將時間塞得滿滿,彷彿這樣才是個好老師、好學生。我們擔心錯誤,擔心失敗,忘了學生是在學習,總希望可以滿分、零失誤。我們更忘了老師跟學生都是人,不是機器,我們忘了彼此都需要喘息。藉由這本書的分享,期盼臺灣的教育現場,未來也擁有幸福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