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豆」趣生活  從黃豆到豆漿的魔法時光

梧棲區大德國小黃筱雯老師 07/04/2025 188 點閱

  大豆是華人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更是主要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在日常生活裡,無論是豆漿、豆腐、豆花、豆皮、醬油、豆腐乳、豆干、味噌、豆豉,甚至豆芽等,幾乎都與黃豆息息相關,構築出臺灣飲食文化的多元面貌。

  然而,臺灣每年需仰賴進口約260萬公噸的大豆,主要來源為美國與巴西,且多數用於油脂工業榨油及畜牧業飼料,真正用於食用的國產大豆僅有5,900公噸。國產與進口大豆間的價格差距可達兩倍以上,這也顯示出臺灣在大豆自給率上的挑戰與亟需突破的瓶頸。

  臺灣農業長期以水稻為主作物,但近年來受氣候變遷影響,第一期稻作常面臨水源短缺問題。為因應此情況,臺中市政府積極推動青農參與「大豆契作專案」,期望透過青農的投入,為國產大豆開創新契機。其中,豆漿因為是國人攝取植物性蛋白質最普遍的方式,成為推廣的第一步。同時,在農糧署的鼓勵下,越來越多學校午餐選用具產地可追溯的臺灣在地食材,讓國產豆奶走進校園,成為新一代孩子們共同的成長記憶。

  為了讓孩子更深入了解黃豆的價值與營養,我們特別規劃一系列結合食農教育的活動。首先從觀察黃豆的外觀開始,引導孩子們辨識黃豆與其他豆類(如綠豆、紅豆、黑豆、花豆)之間的差異。接著介紹黃豆的生長歷程,從播種到成熟收成約需四個月,若為毛豆品種則約三個月可採收。黃豆屬短日照植物,最適生長溫度介於20至30度之間,政府更育成多個耐逆境、抗白粉病的在地品種,提升國產豆農的種植效益與品質。

學校午餐選用具產地可追溯的臺灣在地食材,讓國產豆奶走進校園。(圖片1)
學校午餐選用具產地可追溯的臺灣在地食材,讓國產豆奶走進校園。

  在課程的另一環節,孩子們透過味覺體驗,品嘗豆漿、米漿與燕麥奶的風味差異,並藉由學習單記錄感受,培養對食物的細緻感知與表達能力。而最令人期待的實作時間隨之展開——從黃豆浸泡、打碎豆子、過濾豆渣,到將濾好的豆漿液小火煮沸,每一個步驟,孩子們都全神貫注、不敢大意。過程中雖有些許笑語交談,但一看到鍋裡冒泡,他們便趕緊返回鍋邊,生怕一不小心就讓豆漿煮焦了。

黃豆浸泡、打碎豆子、過濾豆渣等過程(圖片2)
黃豆浸泡、打碎豆子、過濾豆渣等過程
將濾好的豆漿液小火煮沸(圖片3)
將濾好的豆漿液小火煮沸

  終於,熱呼呼的自製豆漿完成了。孩子們人手一杯,站在細雨綿綿、微寒的午後,一口口喝下自己親手完成的豆漿,臉上滿是成就與幸福的笑容。這不只是一次手作經驗,更是一堂深入人心的飲食教育課。

學生一口口喝下自己親手完成的豆漿,臉上滿是成就與幸福的笑容。(圖片4)
學生一口口喝下自己親手完成的豆漿,臉上滿是成就與幸福的笑容。

  透過這次活動,我深刻感受到,食農教育不僅僅是教孩子認識食材,更是培養他們對土地、氣候、農業及飲食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從一顆小小的黃豆,孩子們學會了耐心、觀察與動手實作的重要,也在不知不覺中建立了對本土農業的認同與自信。希望未來有更多這樣的課程,讓孩子與食物的距離更近,與土地的連結更深,真正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教育精神。

分享:
:::

教學錦囊

竹在口邊 琴話綿綿
走出教室!雙語學習玩真的 當「點餐」變成冒險任務!
「豆」趣生活  從黃豆到豆漿的魔法時光
國際教育領航SDGs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