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家屋:文化、教育與生命的共築之所

和平國中黃思嘉老師 08/05/2025 140 點閱

一、傳統家屋:文化復振的起點

  在和平國中校園內,歷時數個月,一座傳統泰雅家屋於114年3月14日悄然落成,成為山林與部落記憶中的精神堡壘。這不僅是一棟建築,更是一個文化再生、教育實踐與族群共學的核心場域。

  和平國中獲得教育部國教署補助兩百萬元,攜手大甲溪沿岸部落耆老與青年,以傳統工法重建泰雅家屋。在113年9月23日開工動土祈福典禮上,高齡90歲的古樹枝耆老以母語祈福,敬告祖靈,願文化得以代代相傳。學校也將此建築過程轉化為教材與課程,結合工法紀錄與師生參與,讓教育貼近土地與生命。

 開工動土祈福典禮由古樹枝耆老主持(圖片1)
 開工動土祈福典禮由古樹枝耆老主持

二、家屋設計:從土地長出的學習場域

  這座家屋,是泰雅族人記憶中的根。從材料選擇到建構方式,每一個細節皆蘊含自然生態的尊重與傳統精神的延續。家屋內設有床、燻架、置物架與三石灶等,屋外種植野牡丹等原鄉植物,喚起生活智慧與環境共生的連結。而泰雅的Gaga規範,也在此處轉化為日常的學習與倫理的實踐。

  教導孩子家屋建造都是就地取材,隨自然環境而異,有竹屋、木屋、石板屋等。動工前須遵守夢占等禁忌,獲祖靈允許方可興建。蓋家屋體現部落換工合作精神,今天你來幫我蓋,改天我去幫你蓋,這是和諧社會組織規範的展現,也反映了Gaga規範所強調的群體責任。屋內男主人多睡在近門口之處,以便觀察門外動靜、守護家人。三石灶則為核心象徵,火不可熄滅,否則會被祖靈視為不勤勞。三石灶亦是重要的教學場域,父傳子技、女子織布、故事吟唱等,皆圍繞灶邊進行,蘊含豐富文化智慧與生活哲理。

 師生參與家屋建造:立柱(圖片2)
 師生參與家屋建造:立柱

三、跨校參訪:文化共學的交流平台

  和平國中實施原民實驗教育六年來,已成為中部推廣全民原教的重要推手。家屋落成前後,陸續吸引光隆國小、臺中一中、新竹市原住民輔導團與彰化縣本土語團等單位蒞校交流,更迎來遠自泰國曼谷向日葵國際語文學校(Sunflower Trilingual School)師生前來共學。他們圍坐家屋聆聽泰雅祖先的智慧,來自不同語言與文化的聲音在三石灶前交織,火光映照的不只是故事,更是彼此深深的敬意與理解。

 泰國曼谷向日葵國際語文學校蒞校交流(圖片3)
 泰國曼谷向日葵國際語文學校蒞校交流

四、大甲溪的第三座家屋:共築文化網絡

  這裡是大甲溪畔的第三座家屋,前有德芙蘭國小與玉山高中,如今和平國中串起大甲溪畔的文化鏈,讓家屋不再只是歷史遺跡,而是正在呼吸的學習場域。不只是本校學生,連來訪的旌旗教會共學團,也在這裡感受到家屋的文化力,在家屋中聆聽故事,學習祖先的生活智慧。

 旌旗共學團蒞校參訪(圖片4)
 旌旗共學團蒞校參訪

五、讓文化回家:教育與生命的實踐  

  教育,不只發生在課室內;文化,不只是教科書的內容。家屋之所以是「家」,是因為有人在其中用心生活、真誠學習。高清賢牧師在家屋落成儀式上說:「家屋是傳承精神意志的地方。」這句話正點出今日家屋的真正價值──它是原民孩子的根,是多元文化的橋,是我們共同守護的靈魂之所。Lokah mtswe!(兄弟姊妹們,加油!)我們把家蓋回來,也讓文化回家了。 

文化、教育與生命的共築之所(圖片5)
文化、教育與生命的共築之所
分享:
:::

校園風情

北勢國中多元學習的暑期營隊
家屋:文化、教育與生命的共築之所
「讀自」升級 行動學習新體驗
塗城國小「Making My City Global」英語夏令營
跳躍童年--大忠國小的青春篇章
趣味科學in葫蘆墩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