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尊重差異 安心共融

大雅區上楓國小黃哲偉校長 11/04/2025 41 點閱

  教育的本質,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生命的陪伴與潛能的啟發。每位學生都帶著獨特的特質與需求走進教室,這些差異,正是教育最應珍視的多樣性,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被看見、被接納、被鼓勵,我們必須不斷思考如何提供「適性支持」,讓每位孩子都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一、因應個別差異給予適當的支持

  老師最常面對的挑戰,就是孩子之間的差異,包括起點行為、學習速度、認知理解分量,甚至是學習風格和習慣,經常各不相同。對於專注力易分散的孩子,家長與老師可以嘗試幫助他們分階段完成任務,給予明確的提示;對於學習速度較快的孩子,則可以提供延伸挑戰,避免他們因無聊而失去動力。

  同樣地,在情緒與行為上,孩子們也各自不同。當孩子出現情緒困擾時,家長與老師的理解與耐心是最好的安定力量;當孩子需要表現自我時,適度的舞台與鼓勵會讓他們更有自信。這些支持方式不是「特殊待遇」,而是藉由積極性差別待遇,提供量身打造的鷹架,幫助孩子邁步向前。

二、在CRPD基礎上打造共融教育環境

  所謂公平,並非「每個人得到相同的資源」,而是「每個人獲得真正需要的支持」。依循《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精神,給予合理調整與多元教具,讓每位學生都能安心學習、自在表達,使差異成為彼此成長的契機。

  舉例來說,對需要更多時間的孩子,可以給予延長考試時間;對有語言表達困難的孩子,可以嘗試使用圖片、手勢或輔具幫助他們溝通;對於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則應該提供更寬廣的舞台,讓他們的光芒被看見。這些都是CRPD強調的合理調整,目的不是降低標準,而是消除學習的障礙,讓孩子不再為與「眾」不同所困擾。

三、讓教師專業成長為共融注入能量

  老師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面對不同需求的孩子,老師更要懂得如何調整教材、處理學生的情緒反應,才能照顧好班級中每一個孩子。

  教育的專業要與時俱進,因此,教師專業成長就顯得格外重要。透過研習與交流,教師能精進差異化教學與正向行為支持策略,從「學會教學技巧」進化為「懂孩子的心」,以理解與同理拉近距離,讓課堂氛圍更具有溫度。

四、親師生攜手搭起共融學習的橋梁

  孩子的成長需要親師生三方攜手合作,家長分享孩子在家的學習方式,老師回饋課堂觀察,孩子表達真實感受,三方互動讓支持更全面,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即時啟動。

  除此之外,學校可透過親師交流或小團體輔導等活動,幫助大家學習理解、接納與包容個別差異,例如:透過特教體驗,讓學生模擬身心障礙者的生活情境;設計合作遊戲,讓孩子在互助中學習組合彼此專長。當每個孩子在被理解與尊重中學會共處,校園便成為愛與希望的花園。

學生模擬身心障礙者的生活情境(圖片1)
學生模擬身心障礙者的生活情境
透過體驗活動理解他人與自己的差異(圖片2)
透過體驗活動理解他人與自己的差異

五、攜手共創安心學習的共榮校園

  「安心」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學習基礎。安心代表他們不用害怕被比較、不必擔心被排斥,而能夠放心地嘗試。當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他們就能勇敢探索、努力成長。

  而「共榮」則代表我們不只是照顧個別孩子,更讓整個班級、整個學校都因此而變好。每個孩子的進步,都會成為同儕的榜樣;每份努力,都會轉化為共同的喜悅。教育的價值,不是製造競爭的輸贏,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與他人共好,一同成長。

  我們期待,每個獨特而自信的生命,在被支持與鼓勵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也祈願每個孩子都能在愛與接納中學習,在共榮的校園裡,自由而燦爛地綻放。

分享:
:::

焦點話題

建構安心學習的校園
尊重差異 安心共融
適應體育 讓孩子找回信心
你融我融 共學共榮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