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適應體育 讓孩子找回信心

西區大同國小紀宗寅主任、曾毓恆老師 11/07/2025 53 點閱

一、前言:適應體育的重要性

  身為國小體育老師,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體會到,每一位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學習方式與身體條件。傳統的體育課程大多偏向以「標準化」的方式進行,設計出的活動通常假設所有學生都具備相同的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現場,學生呈現出高度的差異性:有些孩子肢體協調性發展良好,能夠迅速掌握動作要領;有些孩子雖然努力,但因為身體發展較慢或先天條件不同,而顯得跟不上同儕的步伐。這些差異令筆者逐漸意識到「適應體育」的重要性。

  「適應體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來設計與調整課程,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體育活動中獲得參與感與成就感,而不是被迫跟隨「平均標準」而逐漸喪失信心。尤其在國小階段,學生正處於自我認同與社交能力的關鍵期,若能讓他們在體育課中找到快樂與成就感,不僅能促進身體健康,更能培養正向的人格特質與合作態度。

適應體育的核心理念:安全性、參與度、成就感。
適應體育的核心理念:安全性、參與度、成就感。

二、課程設計的理念與調整

  推動適應體育訓練必須掌握三個核心理念:安全性、參與度、成就感,這樣的課程設計,才能兼顧不同學生的需求。  

  首先,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對於肢體控制力較弱或身體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如果課程設計缺乏安全考量,他們不僅難以參與,甚至可能受傷,導致排斥運動。

  其次是參與度。在傳統的競賽式體育活動中,總會有一部分學生因為運動能力不足而被邊緣化。他們可能只是站在場邊看別人運動,或者在比賽中一直失誤,逐漸喪失興趣。因此在設計課程時,盡量避免讓比賽成為唯一的目標,而是透過小組合作、分層任務等方式,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

  最後是成就感。適應體育的價值在於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成功」。例如在學習籃球時,不再要求所有學生都必須完成三步上籃,而是設計多種「成功」的方式:對於初學者,只要能在正確的姿勢下將球運到籃下並嘗試投籃,就算達成目標;對於能力較佳的學生,則進一步挑戰速度與技巧。這樣的分層任務設計,能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

三、實際教學案例分享

  第一個案例是一位動作協調性較差的三年級學生阿宏。他在上體育課時,常常因為無法掌握球類運動的技巧而感到挫折。在以前的課程中,阿宏總是落後於同學,甚至會被同儕取笑。在適應體育的「分層投籃」課程,將班上分成三個挑戰等級:近距離投籃、移動投籃與運球後投籃,阿宏選擇了第一個等級,他只需要在近距離嘗試投球,每次命中老師都給予鼓勵。漸漸地,阿宏不僅開始享受投籃的過程,還在幾次成功後主動挑戰進階任務。

  另一個案例是關於班上一位體能極佳的學生小雅。對她而言,基本的體育活動很容易完成,若課程太簡單,她很快就會覺得無聊。為了讓她保持挑戰感,課程中會加入「進階加分挑戰」,例如在接力賽中讓她嘗試倒跑,或在跳繩活動中挑戰更高難度的花式動作,這樣的設計讓小雅持續保持學習動力。量身打造的課程設計理念運用到特殊生身上,除了任務分層、投其所好,加上輔具運用,能看到原本不受控制、不愛運動的孩子,也能開始投入任務,累積一次次的成功經驗。

  這些案例說明了適應體育的核心:並不是讓所有人做一樣的事情,而是透過差異化設計,讓每個人都能在同一堂課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挑戰與價值。

「分層投籃」課程,讓孩子開始享受運動的過程。(圖片1)
「分層投籃」課程,讓孩子開始享受運動的過程。
「適應體育」的課程設計,讓特殊生累積了成功經驗。(圖片2)
「適應體育」的課程設計,讓特殊生累積了成功經驗。

四、適應體育的挑戰與回饋

  在推動適應體育的過程中,筆者遭遇以下幾個困難:

  第一是「時間壓力」。課程時間有限,要同時兼顧分層教學與個別輔導,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準備與引導。

  第二是「班級氣氛」。有些學生可能會質疑「為什麼別人可以做簡單的,我卻要做困難的?」這就需要老師在課程中強調「每個人都在挑戰自己」的理念,而不是想著誰比較厲害。

  第三是「資源不足」。在進行分層活動時,常常需要更多的器材與場地配置,這對學校的設施設備是一項考驗。

  儘管如此,筆者仍然相信適應體育的價值,因為在推動的過程中可以明顯發現,學生不再只關注贏或輸的二元結果,而是開始享受運動本身的樂趣。在學生的回饋中,會看到許多原本不喜歡體育課的孩子,開始期待上課。他們會主動討論要挑戰哪一個等級的任務,甚至會互相鼓勵,班級的合作氛圍也因此改善。特別是那些原本自信不足的孩子,他們在適應體育中逐漸建立自信,這種影響甚至延伸到其他科目與生活中。

五、專業成長與未來展望

  在差異化教學的領域,適應體育不僅僅是教學方法的調整,更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實踐。老師學會了用更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每個學生的差異,並從中找到「公平」與「平等」的真正意義。推動適應體育讓教師不再單純追求課程進度,而是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歷程。

  展望未來,筆者希望能夠將適應體育的理念更系統化,融入整個學校的體育課程中。同時,也期待教育單位能提供更多資源,協助老師們進行分層教學的設計。此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也十分重要,若能讓家長了解適應體育的價值,孩子在校外也能得到更多助力。

六、結語

  總結來說,國小適應體育訓練不僅是教學方法的革新,更是一種尊重每位學生差異的教育態度。透過這樣的課程設計,筆者深刻體會到體育課的價值不僅在於強健體魄,更在於培養自信、合作與快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體育的舞台上盡情發光。

分享:
:::

焦點話題

建構安心學習的校園
尊重差異 安心共融
適應體育 讓孩子找回信心
你融我融 共學共榮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