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與竹共舞的夏日樂學 從在地產業出發的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

北屯區軍功國小柯建樺主任 11/09/2025 56 點閱

  本課程延續部定課程「認識家鄉」及校訂課程「綠意軍功」,帶著軍功的孩子們走出課室外,造訪大坑社區。規劃一系列藉由踏查、訪問、體驗、手作活動等課程,讓孩子們能認識社區產業: 麻竹筍相關的人、事、物;能了解社區產業文化與社區發展的關係,進而共創社區的未來。

一、走進竹林讓孩子從土地學習:以實地踏查開啟學習脈絡

  在「竹林裡的秘密」中,老師帶著學生戴斗笠、拿筆記本,親自走進大坑的竹林。老師會事前與農民溝通訪談重點,讓學生能以「觀察→提問→紀錄」的方式參與。透過農民現場示範與學生動手挖筍、講解竹子生態的活動,孩子不只認識竹子的生長過程,更在操作中培養觀察力與自然探究的態度。

  在延伸課程「竹筍的旅行日記」中,學生走進竹筍產銷班,見證竹筍從採收、包裝到銷售的整個旅程,也學習判斷新鮮竹筍的小技巧。從了解一根竹筍的「旅行」中,讓孩子更懂得珍惜食材、尊重勞動。

師生與農民合影(圖片1)
師生與農民合影

二、品味地方在地食材、文化與語言的融合:任務導向的情境學習

  「好食物考察團」單元以任務卡方式進行,讓學生分組探訪竹筍美食店家。老師事先引導學生擬定訪問問題,如「竹筍要煮多久才不苦?」、「為什麼要用竹筒煮飯?」等,讓訪談過程更具方向性。

  在「竹香四溢」課程中,學生根據訪查結果選擇一道竹相關料理進行實作。老師引導孩子使用平板查找食譜、討論分工、記錄步驟。活動中不只培養合作與表達能力,更讓孩子理解飲食文化與地方產業的連結。完成後,學生還要以台灣台語介紹成果,也實踐母語融入課程的教學理念。

學生製作竹筍肉餡水餃(圖片2)
學生製作竹筍肉餡水餃

三、藝術延伸以竹為材的創作與再生:跨域整合藝術與環境教育

  在「尋訪藝術大師」中,老師邀請藝術家進校示範,設計「觀察→描繪→創作」的三階段教學流程。學生觀察竹子形態後,以鉛筆描繪,再嘗試刻版印刷。這樣的歷程讓藝術創作更貼近生活,也培養學生的構圖與造形思考。

  延續這份創意,在「竹編好手藝」的單元中認識傳統竹編文化,並教孩子用竹片編織船、圓扇等造型,並進一步認識校園內適合編織的植物葉子,並進行編織體驗。孩子們一邊動手、一邊驚呼:「原來竹子也能變成藝術品!」

學生完成的竹編作品(圖片3)
學生完成的竹編作品

四、珍惜自然從環保體驗到生活實踐:以探究實作深化環保概念

  在「環保筷DIY」中,教師採用「看→問→做→省思」的探究流程。學生先在「寶之林再生中心」觀察家具回收修復過程,提出「為什麼不用新的?」、「哪些材料能再利用?」等問題,再動手製作環保筷。這樣的歷程讓孩子不只看見結果,更理解背後的環境思考。

  「種子吊飾」課程則引導學生在校園與社區中蒐集自然素材,老師示範如何觀察種子外形特徵,再讓學生自由設計。活動中融入自然觀察、美術設計與環境倫理三個面向,使學習更具深度與連結性。

「寶之林再生中心」工作人員示範如何製作環保筷(圖片4)
「寶之林再生中心」工作人員示範如何製作環保筷

五、創意行銷讓孩子成為家鄉代言人:以任務導向專題整合學習成果

  在「我嘛是網紅」單元中,教師讓學生回顧整個課程的照片與影片素材,學習使用剪輯軟體進行創意短片製作。課程強調「故事敘事」概念,教師引導學生先擬定分鏡腳本,再分組完成影片。最後安排「首映發表會」,讓學生公開分享作品,培養自信與表達能力。

  這不僅是資訊科技的應用,更是一種「學習轉化」,孩子從體驗者成為傳播者,透過影像為家鄉發聲。

六、課程省思:以地方為教材的教學力量

  這一系列課程以大坑竹產業為核心,橫跨自然、藝術、語文、社會與科技領域,實踐跨域整合與在地探究。老師團隊透過「場域學習+任務導向+實作反思」的設計,讓學生從真實情境中學習,也讓學習成果回饋社區,形成教育與地方的良性循環。教育不只發生在教室,更在竹林裡、廚房中、鏡頭後。

  「與竹共舞」的夏日樂學,不只是孩子的探索旅程,更是一場教師們共同編織的教學創新實踐。

分享:
:::

教學錦囊

名字圖騰大冒險
與竹共舞的夏日樂學 從在地產業出發的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
從〈田園樂〉看見協同學習的力量
「從觀看到對話」培養學生在美術館中的主動欣賞力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