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從觀看到對話」培養學生在美術館中的主動欣賞力

北屯區建功國小葉珮甄老師 11/09/2025 47 點閱

  「為什麼要走進美術館?進到美術館要看什麼?到底怎麼看?」

  當不具備歷史概念或藝術知能背景的學生進入美術館的場域時,他們該如何從偌大的藝術文本中,能夠「有意識地」進行觀看活動?又要如何有機會能夠讓藝術作品與個人生命意義或生活價值進行深層探究?希冀解決以上問題,並期待學生能夠培養出自己與藝術進行對話的能力,成為「走進美術館」這個單元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

一、教學設計理念:「重返本土的凝視」以臺灣美術為核心

  在筆者的教學歷程中,深感學生對西洋藝術作品的熟悉度遠高於對臺灣本土藝術的理解。身為位於臺中地區的學校,我們以文化近用為目標,善用肩負「建構臺灣美術史」使命的國立臺灣美術館作為學習資源,不僅讓學生認識自身的文化歷史,更實踐推動文化平權的教育理念。

  國美館不僅是臺灣藝術作品的典藏重鎮,更是書寫、詮釋與推廣臺灣藝術史的重要機構。筆者期盼能充分運用其豐富館藏,透過藝術欣賞課程,引導學生理解臺灣藝術在不同政治、文化與社會脈絡下的多元樣貌。讓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能結合跨學科的學習知能,從認識臺灣藝術家及相關作品開始,有機會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在地價值傳承下去,讓我們的學生有機會認識並尊重自身的歷史,深化學生對在地藝術史的理解與認同,最終形塑具文化自覺與前瞻視野的新世代。

學生到國立臺灣美術館參觀畫展(圖片1)
學生到國立臺灣美術館參觀畫展

二、課程實施歷程:以對話與探索為核心的藝術欣賞學習

  在「走進美術館」這個單元由教師導學開始,以對話式鑑賞模式引導學生運用「五感」描述臺中在地藝術家林之助的作品〈朝涼〉。當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已有初步概念後,再以小組共學的方式進行展覽主題作品的欣賞遊戲,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自然地閱讀與感受作品。隨後,透過資訊科技輔助工具展開「審美五窗」資料蒐集與欣賞體驗的自主學習,並藉由簡單的線上軟體,讓學生能與畫面中角色的互動,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與作品對話與延伸創作。

  最後進行小組自評與他評,並於各組間分享與提問。期望學生能透過這一系列教學策略,理解藝術欣賞的方法,並在進入美術館時能展開自我探索的旅程。期待他們在參觀過程中實踐「我感受、我思考、我表達」的核心精神,培養主動閱讀視覺作品的能力,進而在未來的藝術欣賞與創作中持續對話與自我成長。

學生透過線上軟體的操作加深與作品的對話(圖片2)
學生透過線上軟體的操作加深與作品的對話
學生分組完成對於作品的再創作(圖片3)
學生分組完成對於作品的再創作

三、教學省思:培養學生深層藝術感受

  本單元透過多元教學策略,讓學生在進入美術館前,先體驗不同的觀看方式。進入美術館之前播放影片〈前進國美--國立臺灣美術館參觀展覽教戰手冊〉,使學生了解參觀美術館的相關禮儀與注意事項,建立參觀展覽的基本概念。課程以對話式鑑賞引導學生體驗觀眾的觀看經驗,並結合科技輔助的自主學習歷程,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畫面中蘊含的藝術語彙。

  隨著平板載具已成為日常學習工具,本課程運用免下載、操作簡易的線上軟體,讓學生在輕鬆的體驗中,從欣賞者的角度轉化為創作者的視角。期望學生能從課程中理解,觀看藝術作品不僅是「看到」,而是經由深層凝視與感受所觸發的內在共鳴,這樣的體驗,才是真正的「看見」。

拍攝以學生為主角的國美館參觀引導影片(前進國美--國立臺灣美術館參觀展覽教戰手冊)(圖片4)
拍攝以學生為主角的國美館參觀引導影片(前進國美--國立臺灣美術館參觀展覽教戰手冊)
前進國美--國立臺灣美術館參觀展覽教戰手冊影片QR Code(圖片5)
前進國美--國立臺灣美術館參觀展覽教戰手冊影片QR Code
分享:
:::

教學錦囊

名字圖騰大冒險
與竹共舞的夏日樂學 從在地產業出發的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
從〈田園樂〉看見協同學習的力量
「從觀看到對話」培養學生在美術館中的主動欣賞力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