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從〈田園樂〉看見協同學習的力量

清水區吳厝國小許家瑜老師 11/09/2025 47 點閱

  在康軒版自然三下第一單元〈田園樂〉的學習中,筆者以「協同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為核心,讓每位學生都能在互助、共享的過程中共同建構知識。這堂課不只是關於植物的生長,更是一場融合教育的實踐。

小朋友親手採摘自己種植的蔬菜(圖片1)
小朋友親手採摘自己種植的蔬菜

一、設計理念:從差異出發 讓學習成為共建的旅程

  班上學生特質多元,有人理解快、有人需要更多時間;有人擅長動手操作,有人則表達或創作能力突出。課程以協同學習為核心,設置四個角色:觀察記錄員、種植照護員、創意設計員與資料統整員。

  • 記錄員:每日觀察植物生長
  • 種植照護員:負責澆水、翻土
  • 創意設計員:設計標示牌與展示
  • 資料統整員:整理觀察數據與成果

  透過討論與交流,孩子們學會欣賞不同角色的價值,也明白每個人都能啟發彼此。

二、學習歷程:在交流中理解 在協同中成長

  從播種、澆水、除草到觀察記錄,每一步都充滿笑聲與討論。學生會互相分享觀察到的問題,有人發現種子剛發芽就被小鳥啄食,大家立刻聚在一起討論:「我們可以搭棚架網,就不會被吃掉啦!」小白菜長得太密,也熱烈討論間拔或移植的方式,讓小白菜能健康成長。這些討論不只是找出解決方案,更讓孩子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想法,也在過程中互相鼓勵。

  觀察記錄員分享葉片變化,創意設計員請資料統整員提供數據製作標示牌。每個角色的努力被同組肯定,孩子在互動中共同建構知識,也體會合作的溫暖與成就感。

小朋友共同觀察植物並發現問題(圖片2)
小朋友共同觀察植物並發現問題
小朋友共同翻土整地、澆水、搭設棚架和解決問題(圖片3)
小朋友共同翻土整地、澆水、搭設棚架和解決問題

三、適性支持:以多元方式看見每一份努力

  為了讓不同特質的學生都能參與,老師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 書寫困難的學生可拍照或口述
  • 容易分心的學生負責操作,如:澆水觀察
  • 學習優異的學生擔任「協作橋樑」,協助統整與解釋。

  透過角色分工與差異化支持,每位學生都能在自身能力範圍內貢獻團隊,也在與他人互動中學習不同技能與知識。

四、從田園到餐桌:一起收成的幸福時光

  當小白菜成熟,孩子們興奮地進行收成,觀察記錄員記錄最後的成長數據,種植照護員細心收拾菜圃,創意設計員拍照並設置標示牌展示成果,資料統整員整理各組資訊準備分享。

  隨後,我們將小白菜洗淨下鍋,煮成火鍋,孩子們圍坐一圈,邊吃邊分享種植心得與學習收穫。有人說:「自己種的菜特別好吃!」也有人感慨:「原來大家分工合作,能完成這麼多事情。」從田園到餐桌的體驗,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努力與協作的成果,體驗到成就感與團隊榮耀。

小朋友親手烹調自己種植的蔬菜(圖片4)
小朋友親手烹調自己種植的蔬菜

五、共融氛圍:在理解中看見彼此的價值

  課程中,學生互動越來越溫暖包容。有人失誤或動作慢時,其他人會主動協助;意見分歧時,孩子學會討論而非批評解決問題。

  孩子們逐漸理解:「每個人都不一樣,但都能一起完成一件事。」在田園裡,孩子不只學會植物生長,也學會尊重差異、欣賞他人努力。

六、教師省思:在田園裡 種下理解與共融的種子

  一次次的〈田園樂〉課程,讓我深刻體會,融合教育並非額外的教學任務,而是一種教育的態度。透過協同學習的設計與適性支持的安排,孩子們在角色分工中互相學習、互相建構知識,也在互助中學會同理與包容。

  正如同那一株株在陽光下茁壯的小白菜,孩子們也在被理解與接納的環境中,安心學習、彼此成長--這便是教育最溫暖、最真實的力量。

小朋友共同體驗「田園樂」(圖片5)
小朋友共同體驗「田園樂」
分享:
:::

教學錦囊

名字圖騰大冒險
與竹共舞的夏日樂學 從在地產業出發的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
從〈田園樂〉看見協同學習的力量
「從觀看到對話」培養學生在美術館中的主動欣賞力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