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活化多元評量,提昇學生心智潛能

清水區西寧國民小學徐嘉男主任 07/10/2013 1758 點閱

美國阿肯色州教育改革相關法令中之「特許學校法」(TheArkansas Charter Schools Act),其中三項立法目的「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鼓勵實施創新教學法」和「為教師創造新的專業發展機會,並為學校內的學習成效負責」、歐盟於義務教育計畫中之Comenius計畫,在提高教育品質議題上,亦將「多元評量方式設計和教材的創新」列為計畫具體目標。由此可見,面對新世紀的挑戰,世界各國莫不積極提出教育革新的精進作為,將課程實施、創新教學與多元評量納入教育改革的重點工作中,儼然已形成一股銳不可擋的趨勢。有鑑於此,要落實「以學生為主體」、「增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教育思維,亟需統合與連結課程、教學、與評量方式之實際執行作為,始能活化學生學習內涵,提昇學生心智潛能和學習成效。

教學評量不僅是預測學生未來發展、評定學習其成果,更能協助學生在教學歷程中得到最好的學習。而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量方式,隨著運用時機、評量目的和內容之不同,常被賦予不同稱謂。依據教育部頒佈之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第六條明訂,學生成績評量應視其身心發展及個別差異,依各學習領域內容及活動性質,採取筆試、口試、表演、實作、報告、資料蒐集整理、鑑賞、晤談等多元評量方式,同時得參酌學生自評、同儕互評辦理。如此看來,評量方式不侷限於單一的紙筆測驗,還包括:實作評量,軼事記錄,口語評量,檔案評量,以及遊戲評量等,顯示評量方式的多元與彈性。

多元評量之學習觀點,是以學生為本位,掌握多元智慧理論脈絡,真心站在學生的視界高度,形塑多元智能、激發學習潛能。然而面對個別差異、學習能力不一的學生,其所得學習成就仍然不同,那麼要怎麼去測驗與評量才能激發與促進每個學生的學習,這就取決了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評量策略思維。

學者陳文典提出:教學評量策略應具備目的性、效度與信度、掌握適當時機與運用適當方式、運用個別化策略、多元價值觀的評述、正向的評價、避免不當的運用等。綜上所述,這些多元評量的實施策略,大多已應用在我們學校教育主要學科知識的教學歷程中,事實上,很多擔任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綜合與健體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等教學活動的教師們發現,實施多元評量,能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帶給學生真正的心智啟發,促進教師的教學活動內涵更具活潑與多元性,更能具體實踐活化教學場域的契機,真正實現課程統整化、教材生活化、教學活動化之理念。

 

教育之最終目的,在於協助學生開發個人潛能,教學目標在於增加學生適應生活並為自己的學習結果負責。因應十二年國教時代的來臨,教師在課堂的教學實施中,應統整課程之綜合面向,融入有意義3的設計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與紀錄學生進步的歷程檔案,並將多元評量當成是一種教學的方法;以評量來瞭解學生學習狀況,活化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讓評量方式回歸教育本質,回復兒童學習成就之診斷性目的,相互媒合「質性評量」與「量化評量」的優點,基於,才能達成教學目標,更有助益提升學生心智潛能和學習成效。

分享:
:::

教育話題

東勢國小藝術才能弦樂音樂班的音樂專業科目多元評量架構
多元評量
活化多元評量,提昇學生心智潛能
適性揚才.多元舞台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