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成就,取決於閱讀量的多寡?

太平區建平國小張瑞祥老師 09/02/2011 3187 點閱

 

教學迷思別

教的迷思

標      題

成就,取決於閱讀量的多寡?

本國語文學習領域

閱讀教學迷思

本國語文學習階段別

第三學習階段

 

設計者

 

姓名

服務單位

電子郵件

張瑞祥

太平區建平國小

solonha@yahoo.com.tw

內                         容

迷思現象

    同學年的老師曾經提到:班上有位學生從小就愛閱讀,而且看書的速度很快,不分場合,就連下課及上課的時間都「手不釋卷」。但她在學業成績、品格常規、人緣群性方面的表現卻是很不理想。按理講,她的閱讀量豐富,遠勝於同儕,不應該有這樣的表現?難道長時間的大量閱讀,沒有辦法積累她的背景知識,對她產生正向的鷹架作用嗎?

概念釐清

    閱讀應該是質量兼顧,而且是質的吸收勝於量的擷取,當然可能的話,做大量而有效的閱讀,是最理想的境界。由於我們大腦短期的記憶庫容量有限,必須做短暫的休息,停止資訊的吸收,讓大腦有時間可以處理這些已傳入的資訊與既有的知識做整合的工夫,是極為要緊的。

    因此,ㄧ般上課40分,休息10分,是有學理依據的。尤其,閱讀著重對於書中意義的理解,而非僅止於表層情意的吸收。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意識的傳遞。簡單的說,讀完一本書都要有一些收穫或者是個人的一些想法──那怕只是一點點感動或震懾。如果讀完,都沒有什麼感受可以抒發,那這本書只不過承載了許多漂亮的文字,是一堆符號的集合。

    想法會混合著作者的傳遞和讀者的解讀,這樣才是真正的閱讀。我們可以這樣說:意識的傳遞也是哲學的傳遞,不能思考的閱讀,就如同把問題放在一旁,假裝未曾發生過一樣的意思。

    不過,看法或心得的產生也很容易受到書裡明顯的暗喻的影響。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本關於女性主義的著作,那你可能會用有色的眼鏡去看待它,而忽略了你可能會有的共鳴或者反思。

    總之,讀書只計量不計質,花很多時間看了很多書,卻沒有將書中的菁華內化到心裡,成為自己的知識和智慧;沒有透過理解和反思,那麼,閱讀──就像小學生交一份心得報告ㄧ樣,如果只是照抄序言,那跟沒讀書並沒什麼不一樣。重點是思考,是想法,是心得。書可以給的並不多,但如果正巧是一個人最需要的部分,那麼就是有效的閱讀。它可以給你另一個故事,另一個觀點。如果你沒有接收到這個觀點,沒有用心去思考過這個觀點,那用比較鄙俗的話:只是看「辛酸」(台語)的罷了。不過,如果只是放鬆,另當別論。

敎或學的建議

    ㄧ個人的學習成就,和閱讀有很大的關係,但,不是完全取決於大量閱讀。他的先備條件是:要真正去理解你閱讀的內容,進而建構自己的想法。

    教師應該指導閱讀理解策略並兼重閱讀的質與量,才能發揮閱讀的實際作用。上課時,聽到鐘聲,應準時下課,並鼓勵學生離開座位出去走走或聊聊天,讓大腦有時間充分休息,並整理剛才學習的資訊,作有效的吸收,不應該留在教室內,再繼續看書或打電腦(有時教師為了獎勵學生)。因為在既有的資訊尚未被大腦統整前,新資訊會干擾舊資訊,也就是說,會把之前上課學習的內容加以覆蓋上去,這樣,對於上課的學習,將會大打折扣。

 

分享:
:::

教學錦囊

成就,取決於閱讀量的多寡?
課外書看得多,作文一定好?
學生自我傷害行為的輔導〈下〉
森林最優美的一天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