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文物欣賞】閻立本從唐朝一路走來

大甲區大甲國小方江隆老師 10/21/2013 1279 點閱

一、緣起:

        一日與友人逛古董街,在一家民藝品店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發現一塊木質匾額,老舊的材質散發著古意盎然的質感,班剝的老框,中間鑲嵌著一塊雕工精緻的觀音大士立像,珠冠錦袍,右手執楊技,左手托淨瓶,袒露趺足,端詳莊嚴,觀音造像不知出自何人所繪,精湛的雕工,搭配著沉穩的材質,莊嚴的法相,散發著一股脫俗不凡的靈氣,友人也驚為天人,共議收藏,經過與老板一番冗長的議價之後,木匾歸我所有。

二、初識閻立本,劉炳文

        木匾返家後,迫不及待的備齊整修工具,細心的擦拭拂去塵土,發現此匾造工細膩,木質已略呈風化,原有上漆,由於年代久遠,原漆已脫落,亦或人為刻意去漆,但尚仍殘留舊漆痕跡,仔細端詳匾額上方原刻數排工藝精緻的文字,內容為「大明萬曆庚申年寧紹參將劉炳文恭立等字樣」這件作品除菩蕯雕工神態精緻外,這些文字的陳現也是引起我十分好奇之處,經過數日的查閱相關書籍及史料,後來我發現了相關於這塊匾額的來源記載。

        匾額出處據資料記載應是浙江普陀山佛法雨寺所存,該寺幾經兵災寺中文物屢遭浩劫,明朝萬歷十六年抗倭名將侯繼高 督師海疆,順遊普陀山時,以由唐朝畫師閻立本和吳道子所繪觀音像勒石植碑於寶陀寺前殿,萬曆廿六年兵災遭劫,至萬曆年三十六年寧紹參將劉炳文覓得閻立本觀音拓碑本,遂重刻楊枝觀音碑,並建庵供奉,命名為楊枝庵,三百多年來殿宇幾經廢興,此碑係為普陀山一件藝術瑰寶,本件係為木刻本,外觀與資料記載石碑圖片,幾無二致,本人猜測,應為寺內壁飾之一,文革時期應是為逃避紅衛兵的破壞而拆缷輾轉流落海外之藝術品。

三、歷史意義:

        閻立本為唐初著名人物畫家,出身貴族,曾任工部尚書,後來又拜右大臣,工於書法詩歌,是一個方面才華的藝術家,作品多為國家級博物館典藏,傳世民間者更是少見,本件作品觀音刻像之原始藍本是在明朝時參將劉炳文在取得拓碑後重刻,距今也有近四百年歷史,其間迭經朝代遞嬗及兵災浩劫,能完整的在文物市場中呈現,委實令人感慨,歷史的傳承在浩瀚的時間長流裡終究會反復重現,物件本身是不會變,變的是所處的環境及時間,閻立本從唐朝一路走來,由紙本的菩薩畫工,輾轉傳世,或由朝廷內宮御藏,或由佛寺委請匠師臨摹刻鎸恭立,幾經兵豳掠奪破壞,非殘破散失,即流離海外。

        當下古董藝術市場,每見國家文物級藝品,多數由海外收藏家提供借展或參加拍賣,溯其來源,清末頹唐國勢,八國聯軍掠奪,末代皇帝宣統流亡時,遭失勢宦臣盜賣或溥儀攜出海外,近代文革時期紅衛兵的破壞…等等,都是中國文物的浩劫。

        文物的傳承即是歷史的演變,每一件文物均有其代表的歷史背景及時代意義,保存歷史除了史料文字記載之必要外,文物的呈現更能印證當朝社會民情風貌,两者的保存有著相輔相成的絕對性,文字史料透過記載複製可作完整保存,文物卻有單一性及廣泛流通性,保存難度較高,本屬不易,如果再經由人為刻意破獲而不善加保護,委實慨然不已。

四、善加保存:

        該匾經歷了两岸傳承,多所磨難,最後落腳處卻是古董市場,且被棄置一旁,老闆因查無史料而將其視為一般藝品,然而在許多同好共同鑑賞為難得一見珍品後,交由鹿港傳統工藝薪傳老師傅整修門面及重新製台座,以立屏方式呈現,以方便觀賞及保存,基座完成後,想必會有一番新的風貌呈現。

分享:
:::

教學錦囊

鎂帶在二氧化碳中燃燒
晨讀10分鐘,擁「報」全世界
換個心態,體育課會不一樣
【文物欣賞】閻立本從唐朝一路走來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