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閱讀、思辯、表達之訓練

忠明高中 施乃綺老師 05/05/2016 1143 點閱

一、緣起

       國文課本裡的論說文多為單向論述,闡述作者的論點、立場與說服策略,我們在閱讀時只能知道作者的觀點,再透過後續結果瞭解文章發表後的影響。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對於生活上的各種事件或新聞,我們在網路上會看到來自各界的觀點、意見,甚至新聞台也會因報導立場的迴異而對同一事件有了不同的報導內容。到底誰是對的?誰是錯的?閱聽者容易陷入迷惘中。不論是專題報導、論述也好,抑或新聞片段也罷,如何判斷這些大量的資訊的正確性,便是需要好好閱讀、思考、分析,以免自己陷入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盲從狀態中。況且,新型大考寫作題目也開始往閱讀長文進而分析評論的方向修正,因此如何逐步提升學生閱讀長文的能力、獨立思考、判別資訊的能力,進而能確切表達自己的選擇或立場,而不至於前後論點矛盾、似是而非、離題漫談,便是國文老師要努力的目標。根據此一目標,我發想了一連串能夠讓腦內「打架」的活動方式,期許學生能夠因為這樣的訓練,強化自己的思考力、表達力、閱讀力、資料連結與判讀能力。

二、活動流程與方式

教師引導、新聞片段製造困惑→分組閱讀文本→分組討論、找碴、修正→分組擇一對立立場論辯→成果集

1.教師引導

(A)配合課本選文洛夫〈愛的辯證〉、芥川龍之介〈竹藪中〉等文,讓學生思考一件事情難道只會有一個定論,一個說法嗎?

(B)播放兩段不同立場、同一事件的新聞報導畫面,詢問學生從新聞畫面中可知的資訊為何?不可知的資訊為何?為何兩家說法不同?其可能的原因為何?真相,到底是什麼?

2.閱讀文本與討論,分組找碴或修正

(A)參考文本1:陳文茜〈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柏克希爾哈薩維〈年輕人,國家沒有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陳方隅〈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參考文本2:《正義:一場思辯之旅》(或影片)。

(B)其他參考文本:過去發生的爭議事件之相關討論,如:樂生療養院爭議、服貿爭議……等。

(C)各組上台報告分析結果與立場選擇

(D)各類文本之小組討論需繳交討論歷程記錄、結論與心得。若有立場轉折,需說明原因。

(E)每一次文本閱讀、討論至上台報告,約4-6節課為一循環。

3.分組總辯論

各組依據自身分析後結果選擇立場,立場可能為正\反兩組,亦可能是你\我\他三組立場。選擇陣營之後進行職務分配,進行議   題辯論。

4.成果報告彙整,製成「作品集」。

三、結語

       以上活動可因討論議題之差異,跨科與生物、化學、公民等科合作,或擴大為一學期或一學年課程皆可。以上所援用的文本皆有一定的論述脈絡與說服力,再加上為了辯論而蒐集的其他資料,除了對議題有所瞭解而加強公民參與之外,也強化了學生閱讀長文、獨立思考不媚俗的能力,而在梳理、分析文章、及分組對抗辯論的過程中,學生的口語表達、文字表達能力及將資料系統結構化的能力亦將隨之增長,自然,寫作能力將隨之提升。而這些觀察、感受、歸納、演繹進而分析、說服他人的過程,不僅要運用到的是他本身所具備的知識,與他人合作並解決當中的情緒碰撞,也深化了他體驗社會、同理、包容他人的心。

分享:
:::

教學錦囊

藝教樂學趣--無所不在的表演藝術
閱讀、思辯、表達之訓練
閱讀--讓「臺灣藍鵲」安居「樂業」
看圖作文起步走
寫作教學裡的生命教育
文章開頭如何寫
多元化教學--社會課超有趣
圖解數學真有趣
減碳行動救地球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