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知多少 行多少--垃圾減量的行動與策略

烏日區旭光國小韓秀玉老師 11/05/2016 2354 點閱

一、動機:環境議題與學生生活密切關聯

     本方案之設計,將引導學生覺察生活中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垃圾減量的議題,探究垃圾所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瞭解如何在行動中其嚴重後果,進而反省思考減少及修復環境所受的破壞,提出個人保護環境的具體行動。方案中,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逐漸擴大其關注圈,加大想像的視野,並藉由統整與分享,深化學生關心在地、關懷全球的地球公民責任感。

二、設計理念

1、環境保護的議題在課程綱要非主要的領域,卻需要列入各種領域的教育中,不但要對目前人類面臨的問題有所認知,並且需要有意識去參與環境保護的行動。在許多教科書中的知識全灌輸給學生的過程中,並不代表學生能真正的明白如何在生活中落實,才是真正達到的環保教育的目的。故近年來政府大力推行的資源回收,垃圾分類,以進而達成垃圾減量的政策。為了這主題,便設計本課程,希望藉由此份教案將學生的環保知識與生活相結合。

2為了減少垃圾量,就必須真正在生活中做到資源回收、減少垃圾製造的機會。但在實際生活中,學童對於資源回收之種類繁多的垃圾,不只經常分辨不清,無法正確的進行分類,經由此份教案設計,以科學方法來進行垃圾分類與減量,並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獲得具體之行動中去理解及落實,並能進一步的真正融入生活中,能將正確的垃圾減量觀念帶回家中。

三、教學活動:

方案名稱                                                           知多少?行多少?---垃圾減量的行動與落實                   
社群成員

召集人:韓秀玉

團隊:李志軍、張慶堂、韓秀玉、林絲雅

教學對象 年級:  五、六      班級數: 4    人數:  69  
教學時間 共  6 節,240 分鐘

融入課程領域

知多少 行多少--垃圾減量的行動與策略(圖片1)

能力指標

【綜合活動】

1-3-2參與各項活動,探索並表現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

1-3-3探究自我學習的方法,並發展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2-3-2分享自己適應新環境的策略。

2-3-3覺察家人的生活方式,分享改善與家人相處的經驗。

3-3-1以合宜的態度與人相處,並能有效的處理人際互動的問題。

3-3-2覺察不同性別者的互動方式,展現合宜的行為。

3-3-4體會參與社會服務的意義。

4-3-1探討周遭環境或人為的潛藏危機,運用各項資源或策略化解危險。

    4-3-2參與計畫並從事戶外活動,從體驗中尊重自然及人文環境。

教學資源

相機及攝影機、電腦及投影設備、學習單、垃圾量統計表、地圖(校園、社區、臺中)、小白板(或海報紙)

教學方法

社區踏查,小組討論及分享,方案實作及修正
學生經驗分析

1、學生對在地生活環境既熟悉又陌生,藉由引導其用心觀察,願意表達、與他人溝通及分享。

2、學生渴望在生活中扮演主動的角色,等待一個證明長大的機會。

3、學生需要培養規畫、組織與實踐行動的能力,獲得「從問題察覺到問題解決,團隊合作完成任務」的經驗。

課程架構

教學目標

1.能瞭解垃圾分類對於環境保護的幫助

2.能請清楚知道垃圾分類法則,確實做好垃圾分類。

3.了解資源回收再利用對環保的重要。

4.能認識生活中可以回收的物品,並能了解有些垃圾可再度回收作利用。

5.能正確做出垃圾分類,將它分成可回收及不可回收。

6.能思索自己如何為校園及居家環境盡力,並身體力行做到垃圾減量、養成資源回收的好習慣

四、教學教案:略

五、教學成效及建議

1. 課程實施初期主要讓學生真實呈現平時習慣:

(1)在剛開始實施課程時,未先告知學生為何要做垃圾秤重的事情。

(2)真實呈現平時習慣,以來進行垃圾數量統計。

2. 在課程教學進行過程中:

(1)影音媒體的教材對於學生的吸引力高。因此在透過影片的觀賞、討論後,學生對於垃圾問題在全球所面臨的問題較強的感覺。

(2)戶外教學以課程實施,以安排實地踏查,以親身經歷方式使學生能真正深入了解垃圾的後續處理的現實狀況。期以達到實際將戶外教學結合於課程中,一方面不使戶外教學流於玩樂性質,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經驗體察的知識,並可深化在行為中。

3. 教學技巧的運用:

(1)運用分組合作討論教學法,使學生可以在小組討論時培養民主素養,可讓各小組指派主持人、紀錄者、發言人等工作,以鼓勵學生盡情參與課程。

(2)經由學生討論出的垃圾減量計畫,經由討論所得到的結果,再透過學生實際執行,並在多次的討論中將其垃圾減量方案計畫可行與否進行調整,以便於更有效達到垃圾減量之成效。

4. 教學成效的評估數據化以更真實了解學生學習成效:

(1)垃圾量統計需要長時間才看得出數據,垃圾減量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得出減量的成效。

(2)為了能有效呈現垃圾減量的實施成效,故在課程安排上,需要考量實際執行所需的時間。故課程之安排、學生實做部分,便需要較長時間進行。

5. 教學課程後學生的改變之優缺點:

(1)學生從一開始對於垃圾製造的態度是屬於隨興,未驚覺自己的行為有瑕疵,也未能感受到自己也是垃圾製造者。

(2)經過課程安排及逐步進行之後,學生可以了解自己所製造的問題,以及問題產生的原因,並能討論出解決方法。

(3)學生再經由課堂討論、歸納出垃圾製造成因,以分組討論方式設計出垃圾減量最佳方法。並經由實踐垃圾減量實行計畫後,各班在垃圾量過程中,學生本身之垃圾製造有明顯減少,顯示學生對於如何減少製造垃圾,有了更多的認知。

(4)學生能經由自覺性的問題呈現,設計班級垃圾減量之方法與執行後,也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落實。未來亦可持續施行,也   能鼓勵學生在家落實與深化垃圾減量的理念。

             
每周將一般垃圾秤重、紙類、立體容器類秤重(2~6周) 

觀賞影片:人類是地球最大的危機.我們的島 第155集 垃圾島嶼

                            

知多少 行多少--垃圾減量的行動與策略(圖片2)

學生在【焚化廠】聽導覽解說。學生透過櫥窗觀察垃圾焚化廠的運作情形。 學生在【餘樂園】園區內仔細聆聽導覽介紹,了解讓廚餘再利用,並可製成肥料。

知多少 行多少--垃圾減量的行動與策略(圖片3)

分組討論何為:生活環保、時尚環保、在地環保、文化環保、有機環保。

各組分別針對自己的主題,由主題資料中理解其涵義。
 
分組討論後要上台報告該組所得到的資訊。 上台報告時,每位組員都要參與發表。
落實行動—垃圾減量的實踐 分工合作,大家動手分類及統計
垃圾減量學習單 垃圾成因學習單
依照階段進行分組討論,進行腦力激盪,探究垃圾製造的原因並進行分析,找出垃圾減量的理由與方法 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海報已呈現自己的想法,並呈現大家努力的成果

 

分享:
:::

教學錦囊

橋樑分級 閱讀升級
對聯習作教學示例
一場美麗的邂逅--當英語故事遇見SSI
圳讀--情緒卡引導閱讀
知多少 行多少--垃圾減量的行動與策略
班級經營 Light up散漫哥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