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老幼共學 智慧傳承與延續

后里區泰安國小教學訪問教師林彥佑 07/30/2018 962 點閱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臺灣的老年人口開始有急劇攀升的現象,在秉持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下,銀髮族的學習,遂成為當今極為重要的課題,其中,「老幼共學」是政府近年來積極倡導的模式,前陣子,政府推出的大學生陪伴銀髮族、租屋享優惠,便是類似的老幼共處模式,受訪者均表示,這樣的兩代、三代相處,比起同齡同溫層的相處,來得有趣,因為能在彼此身上看到差異點,學習更多的包容與體諒。由此推想,若老年人的學習方式能與學齡兒童、乃至於學齡前幼兒,一起互動,或許會有更好的成效,甚至營造更溫馨的畫面,老者可以藉由孩童與幼兒的活力,享受青春的樂趣,而孩童、幼兒也可透過與長者一起互動,學習關懷長者,進而使自我成長、帶動社會參與。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學校於夜間開設的補校,除了提供新住民就讀之外,也有許多的阿公、阿嬤到學校讀書、寫字,他們小時候的求學環境不佳,多為家庭生計而早年失學,所以透過補習教育來彌補知識的不足。其中更不乏因隔代教養的關係,會帶著自己的兒孫一同到補校來。一來,孫子女可以簡單教阿公阿嬤認字,減輕長輩的學習負擔;二來,將孫子女帶到夜間補校,也可同時照顧到較為放心。研究指出,孫子女從小如果受到年長者妥善照顧的話,對於其學習成效會有比較正面的發展,不論在課業、學習、人際互動、待人接物上,均會較好、較成熟。

       以泰安國小二年級的小帆為例,每天早上,他的阿嬤都會載著他一起到學校,接著就在操場走路,直到同學陸續到校。阿嬤說,他很高興有這麼孝順的孫子,願意陪著老人家一起散步運動,而孫子小帆也很愛自己的阿嬤,每天一起散步的時光兩人都很珍惜,到了放學時間,阿嬤就會在門口,等著小帆放學,這樣的畫面,總讓人覺得溫馨。因為阿嬤每天無微不至的關心,讓小帆的學習行為不致於偏差,阿嬤也能確實掌握小帆在學校的各項表現,即使隔代卻看不到鴻溝。

       從學校教育來看,其實教師可以多汲取「老幼共學」相關的知能,並落實於課堂中,例如在分派回家或假期作業時,可以視情況分配一些祖孫能夠共同完成的作業,例如一起做家事、散步、訪問阿公阿嬤,甚至是畫畫、拍照、寫文章等,學校也可以在開學時,舉辦祖孫節的活動,或是邀請祖父母到學校參與各式各樣的服務,讓祖孫之間的感情更為活絡,也讓阿公阿嬤更熟悉自己的兒孫在學校的學習情形。從社會教育的立場來看,目前也有諸多的老年成長課程、銀髮族系列課程、樂活學習等,這些都能讓老者得以不間斷的學習,並廣泛交友,有助拓展生活圈、接觸不同事物,減少慢性疾病、失智、阿茲海默等情況的發生。

       老幼間的共同學習,會是一股潮流,也會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與指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年人不該是社會的負擔,反而是透過個人經驗與智慧的傳承,成為社會文化的寶庫,若能用心營造各種良好的老幼共學管道,促進老幼彼此之間的友善互動,使雙邊相互受益,不僅是社會之福,也真正發揚了老幼共學的終極精神。

 

老幼共學 智慧傳承與延續(圖片1)        老幼共學 智慧傳承與延續(圖片2)

分享:
:::

焦點話題

老幼共學來泡茶
風華再現--東山的老幼共學
土牛世代傳承 老幼共學記趣
老幼共學 智慧傳承與延續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