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老師懂得放手 學生成為高手

清水區甲南國小林薏慈老師 12/07/2018 872 點閱

       「我要當老師」這句話曾經是二十多年前,一個懵懂孩子在作文紙上的呼喊,誰也沒想到,好多年後的今天,我可真的成為一個老師了。

       在研究所畢業後,從實習教師開始,一路代課、代理到現在成為了正式教師,竟已過了十年的光景。回想這十年來的教學歷程,回想過去曾經遇過的問題與考驗,總是不停的詢問自己:「如果是現在的我,我會怎麼做?」

       過去,我一邊讓自己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好老師」的溫柔賢淑形象,只要是自己能做到的,一律親力親為,不讓孩子動手;另一邊卻又為了孩子們的脫序行為而大動肝火,生氣他們不主動、總是調皮搗蛋。一整天下來,搞得自己烏煙瘴氣、疲憊不堪。直到有一天,我因為孩子的調皮又氣到雙手發抖,我心想:

       「為了矯正孩子錯誤,我需要讓自己真正的生氣嗎?」

       「為了他們,我付出這麼多,為他們做了許多,卻造成他們被動的態度,這樣對他們而言,是好事嗎?」

       於是,在新的學期開始,我給自己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面貌。我開始學習踩好底線,訂定教室的遊戲規則,不再任意動怒。有許多教師喜歡在教室牆壁上貼滿班規,一條一條、琳瑯滿目,但是可曾想過:「班規」需要這樣鉅細靡遺、逐條展示嗎?這些年來,我的教室從來不張貼條列式班規,我的規則永遠是大方向的「十字金言」:「尊重、守時、友善、負責、誠實」,簡短易懂但包含一切必須遵守的規定。我讓學生自由發展學習空間,前提是「遵守遊戲規則」。如同放風箏一樣,我鼓勵孩子們盡情的飛,但總有一條「看不見但依然存在的線」連接著我們。

       因為遊戲規則的關係,我也不再需要任意動怒。我只需要三步驟:安靜、冷靜、不說話,教室氣氛一轉變,孩子便知道「老師生氣了」。風格轉變之下,最好玩的是,總是有別班的孩子對著自己班上的孩子露出羨慕神色:「你們老師都不會罵人,好好哦!」我的孩子則會露出一抹「神秘」的笑容,讓對方感到十分疑惑。畢竟他們都不知道,「沉默」的殺傷力才是最殘酷的。

       到目前為止,我經手的學生普遍都有一個特點,因為剛從四年級升上五年級,孩子們的稚氣尚未完全褪去,過去可能老師或是家人給予過多的呵護與保護,所以他們不會主動,總是需要老師在後頭拼命的推、拼命的趕,孩子被催得滿臉無辜,老師更是累到不行。

       想想以下這個情境:

       下課時間一到,偌大的桌前便熱鬧非凡。桌前排滿一列孩子,每個孩子右手抓著一本兩本甚至三本以上,因為錯誤頁數被折起來,最後像手風琴一樣的作業簿;怒氣和疲憊交織混雜在臉上的老師,手上一邊忙碌的批閱著作業簿上的訂正,嘴巴也沒閒著,一邊碎念孩子這個不對那個不是。另一邊孩子們又吵架了,氣急敗壞地跑來報告老師,老師只得放下還在訂正的作業,幫他們調停。有時候分不清到底是誰的錯誤,盛怒之下乾脆兩個都罰,劈哩啪啦罵了一堆,也不知道孩子們到底有沒有聽懂,下令罰抄一課課文後,便打發他們回去。

       不一會兒,上課鐘聲響了,剛剛在訂正隊伍中的孩子下課時無法玩耍,只能回到座位繼續上課;批改作業的老師也沒時間抽空休息,只能花一秒鐘喝個水,準備開啟授課模式。剛剛吵架的一對學生,被老師罰得莫名其妙,吵架的原因沒有被解開,依然故我的拌嘴。

       站上講台,發現值日生在下課時玩得不亦樂乎,又忘記擦黑板,老師一邊碎念,一邊拿起板擦逕自擦起了黑板,開始授課。

       發現問題了嗎?在現代社會,培養「主動」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切莫認為孩子還小,就覺得應該要幫他們做完、做好所有的事情。孩子還小沒錯,但可曾想過,他們總有長大的一天啊,現在不把握可塑性正高的時期來訓練,要更待何時呢?所以,我調整了我的班級經營方式,以下三個僅供夥伴們參考:

一、回家訂正─自己的作業,自己把關

       因為每天都會有固定派寫的作業簿,像是數學習作或是國語練習簿。如果孩子昨天的頁數有錯誤,我會習慣在下一頁的頁首做標註,那麼當孩子在書寫當天作業前,會先看一下頁首有沒有標註,如果有,那麼他們就會先翻回去檢查錯誤的地方,訂正好之後,再寫今天的作業。這樣隔天,我就只要看著標註的頁數翻回去再檢查是否寫對,如果沒有,才請學生過來找我,讓我重新教他一次。

       如此一來,有需要時,才請孩子過來一對一教學,就不必在下課時佔用了師生彼此太多的時間;也因為標註的關係,我也不需要把作業簿折得跟手風琴一樣。不過這個方法適用在作業的小錯誤,像是數學習題幾乎整頁全錯,則必須直接「預約當天」某節的下課時間,傾全力再次教導,切勿讓孩子等到回家才訂正。

       總之,如果錯誤的地方是孩子以自我能力能獨自訂正的,就讓他們回家訂正。下課時間,就請留給真正需要補救教學的孩子,和需要休息的自己吧!

二、培養自治─自己的班級,自己領導

       向來班級的自治活動大多不離選幹部、安排打掃工作等等,過去我習慣一路從開頭主持到結束,但後來發現這樣根本不是「完全」自治,真正的自治應該要讓孩子們從頭到尾自己討論、票選、公布結果。

       某次,因為社會課的需要,所以讓孩子們「練習」開班會。簡單介紹班會的進行步驟後,就由班長主持,讓各幹部股長輪流上台報告,並提出兩個提案讓全班同學討論並舉手表決。

       那是他們第一次全程自己開班會,中途討論卡住了,有小爭執了,有些人開始轉頭用眼神向我求助。但是一開始我們就說好了,「班會必須完全由你們決定,老師不能插手。」沒有老師的幫忙了,他們只能自己解決。結果到最後還是班長居中協調,才讓首次班會圓滿結束。在那之後,舉凡選新幹部、期末火鍋大會的分組與工作分配,都逐步讓他們自己去討論,並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最後才將紀錄交給我。

       一開始流程的確不是那麼流暢,但幾次之後熟能生巧,孩子們也開始樂在其中,享受由自己「領導」的會議,我也在一邊樂得輕鬆。

老師懂得放手 學生成為高手(圖片1)

三、退後思考─自己的糾紛,自己排解

       這個是最難的訓練,但也是最值得投資的訓練。其實孩子之間有很多爭執是不必要的,但他們往往會為了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就起了糾紛,「不小心」、「不是故意的」,其實他們只要有一方先道歉,就能避免一場戰爭。

       這邊說的「自己的糾紛自己排解」,並不是說讓孩子「私下解決」糾紛,而是老師必須提供適當的空間與足夠的時間,讓雙方各自陳述事情發生初始與經過,以及表達當下自身的感受。當一方陳述時,另一方必須專注聆聽,雙方陳述完畢後,我便依照「重述─重新敘述事情經過」、「分析─分析當下的情境」、「換位同理─如果你是他,你感受如何?」、「提出解決方案─事情發生了,該怎麼善後?」步驟,以旁觀者角度,逐步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紛爭。

       往來幾次,以後再有吵架發生,我只需要說幾句話,「怎麼了?」「然後呢?」「你覺得呢?」,其餘都讓孩子去思考「怎麼解決」便好。畢竟,「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孩子們必須跳脫當時的情境,用局外人的視線審視方才的爭執,思考並選擇更適合的解決方式。況且,如果不讓孩子們學會自己排解糾紛,他們將永遠得依靠他人,才能解決問題。

老師懂得放手 學生成為高手(圖片2)

結語

       孩子們有一種能力,他們能自我學習成長,他們會試著伸手碰觸任何他們想碰觸的世界。「萬事皆備,只欠東風。」老師是東風,是推手,老師要推動孩子,讓他們激發潛力,成長自己;老師要學習當牧羊人,當他們往前自由奔跑時,在孩子的背後當後盾。在孩子能做到的範圍內,放手讓孩子學習嘗試是重要的,雖然初期可能不太順利,但成功總是建立在無數的錯誤之上,沒有讓孩子嘗試錯誤的路線,他們怎麼會知道成功的方向呢?

       所以,老師要「無能」,要鬆開雙手,要拋卻那些「他們還小,他們不懂,所以我幫他們做」的想法,只要默默的看著他們,就算他們跌倒了,也請別著急著去扶,要相信孩子們,他們絕對有能力可以自己站起來。只有放手,孩子才能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分享:
:::

教學錦囊

閱讀即生活
好好玩數學資源介紹
誰說數學很無聊?「密數逃脫」很有趣!
DFC融入綜合活動教學 --「牽手」幸福一起走
老師懂得放手 學生成為高手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