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從49個練習開始,用鼓勵提升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

大安區海墘國小葉金茹老師 04/01/2019 1024 點閱

書 名: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從49個練習開始,用鼓勵提升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作 者:簡.尼爾森、瑪麗.尼爾森.坦伯斯基、布萊德.安吉 譯 者:劉盈盈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2017年7月

       正向教養的原理,承自阿德勒心理學派。阿德勒學派的心理治療格言:「用他的眼睛看世界,用他的耳朵聽聲音,用他的心去感受。」這句話給我很大的震撼,透過本書我開始去思考教師到底要如何正向管教,並試著用學生的眼睛去看、去聽、去感受呢?        正向教養並不是溺愛,正向教養消除所有的懲罰和獎賞,強調用鼓勵來支持孩子的基本需求。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只是一個受挫的孩子,其挫折感來自於「我沒有歸屬感」 的信念。所以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必須要先轉換他的信念。而轉換信念的方法就是:「鼓勵」,透過「鼓勵」和孩子產生情感連結,並協助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而在教養的過程中,父母必須要保持溫和且堅定的態度。        將正向教養的觀念轉換到教室場景,當學生在教室中出現不當行為時,教師必須要學會破解學生的心中密碼。瞭解學生沒有歸屬感信念背後,是因為包含了錯誤的信念,導致而成,這些錯誤信念往往隱含著學生做出不當行為的真正動機。 錯誤信念分為:過度關注、爭奪權力、報復、自暴自棄四種,說明如下: 一、過度關注:   學生希望教師持續關注,才有歸屬感。表示學生其實是希望老師—注意他!讓他參與! 二、爭奪權力:   學生希望發號司令,不聽老師主宰,才能產生歸屬感。表示學生其實是希望老師—讓他幫忙!讓他選擇! 三、報復:   學生因為沒有歸屬感而感到難過,透過傷害別人產生報復。表示學生其實是希望老師—知道他很難過,並且重視其難過的感受! 四、自暴自棄:   學生產生放棄了,別管我的信念。表示學生其實是希望老師—不要放棄他,並且告訴他該怎麼一步步去做!

       教師要能透過學生表現出來的不當行為,瞭解其行為背後的信念,瞭解了學生不當行為背後真正的信念之後,教師必須善用鼓勵,並以建設性的方法加以導正。教師親身示範合宜的行為,並花時間訓練孩子,透過鼓勵和訓練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行為,最終找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過程中教師的態度必須要溫和且堅定,並且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瞭解到,教師對其出自內心的真誠關愛,協助孩子自我價值提升,願意改變行為。

 

分享:
:::

書香共聞

《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從49個練習開始,用鼓勵提升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
《21世紀的21堂課》
《從讀到寫,林怡辰的閱讀教育》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雲上的阿里》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