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數位資料訊息的傳遞

大墩國中陳盛澤主任 03/06/2020 747 點閱

  在十二年國教科技領域資訊科技的「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學習內容中,對於數位資料的表示方法及編碼方式,我在教學上利用了文字字型在電腦的儲存及表示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文字字型的顯示是以點陣的方式來呈現,接著利用文字字型的自製教具,讓學生進行文字字型點陣訊息內容的傳遞,來達到數位「資料的表示、處理及分析」的教學目標。

一、教學準備

  利用文書處理軟體,進行文字字型教具的製作與準備。這裡我只限定在英文字母與數字字型的傳遞,其他字型如特殊符號,則在教學進行中教導學生可依照相同原理,舉一反三。

  我選擇以5x7的格子來表示字型的點陣資料,做為字型訊息的來源。完成字型字卡的列印後,對字卡進行護貝以利往後能重複使用。另外再準備5x7的空白格子,來做為字型訊息的發收劃記。

英文字母字卡(圖片1)
英文字母字卡

二、教學進行

  1. 在課堂上先利用字型表示的影片(可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1S5uGNS-H0),來說明字型在電腦上的儲存及表示方式。
  2. 將學生分成二人一組。一人(發送組)擔任字型訊息的發送者,另一人(接收組)擔任字型訊息的接收者。
  3. 發送組的學生隨機抽一張字型字卡,來決定要傳遞的訊息,並且不可讓接收組的同學看到要發送的內容。
  4. 利用3~5分鐘的時間,讓發送組和接收組的同學,互相討論字卡上35(5x7)個格子訊息,如何透過手勢、眼神或身上的物品來傳遞訊息。
  5. 開始進行5分鐘的字卡訊息傳遞。訊息發送同學依之前的方式將訊息送出,而接收的同學則將收到的訊息劃記於空白格子中。
  6. 最後,互相比對原始字卡上的訊息與劃記於空白格子上的訊息是否相同。
  7. 發送組與接收組同學的角色互換,再將步驟1~6重複再做一次。
  8. 同學討論原始字卡訊息與接收後的訊息為何會不同。
  9. 各組上台報告討論後的結論。
活動說明(圖片2)
活動說明
活動進行(圖片3)
活動進行
第二次活動說明(圖片4)
第二次活動說明
老師與學生協調(圖片5)
老師與學生協調

三、教學省思

  整個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經過討論後,學會如何正確地傳遞訊息。

  在第一次傳訊時,學生會發現傳訊的正確性並不高。原因在於第一次討論時,學生在傳遞訊息與訊息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區隔。往往同學已將訊息發送出去,但接收的同學會因訊息之間的區隔不明確而有訊息重複或遺漏的情況發生。再經過同學間的討論修正之後,同學因為已有訊息傳遞的經驗,已能掌握訊息傳遞的關鍵點,所以在第二次傳遞訊息時,正確性就提高了不少,且同學對數位訊息的傳遞也能有較深刻認識。

  最後的分享時段,能讓學生互相了解各組同學間的傳遞方式。此時老師的引導與解說能增加學生深度思考,包括:傳遞的方式可以多元、訊息間的區隔性可以有多種方式、訊息的傳遞媒介可以是有線、無線、網路、電話線路……等。後續的引導和解說可依學生的特性與背景知識而有所不同,讓學生作更深更廣的探究練習。

分享:
:::

教學錦囊

利用理化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越玩越聰明的體育課
數位資料訊息的傳遞
兒權三十 鬥陣落實
運用「禪繞畫」平穩孩子的情緒
說讀繪本 樂享故事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