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翻轉偏鄉 「溪」望工程

烏日區溪尾國小陳科良主任 05/06/2020 604 點閱

        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是古希臘對兩河流域的稱謂,意味兩條河流之間的地方,為古代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巴比倫所在。而在臺中市境最南的溪尾國小,同樣有這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溪尾國小所在的溪尾社區,北倚烏溪、南眺貓羅溪,為溪尾里的文化中心,雖時常被戲稱為臺中市的離島,但溪尾國小多年來深耕校本課程,發展學校亮點,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創造出烏溪河畔旁的學習樂土。

烏溪河畔抓蝦特色課程(圖片1)
烏溪河畔抓蝦特色課程

        本校是溪尾里唯一的小學,肩負全里學子國民教育基礎工程的重任,創校迄今已有60餘年悠久校史,108學年全校共有6班38名學生,現有校舍持續改建美化,營造美感學習環境。學校位於烏溪南岸,發展烏溪課程有地利之便,家長與社區極為支持學校,學生質樸純真深具可塑性!

自造竹筏擺渡烏溪(圖片2)
自造竹筏擺渡烏溪

        偏鄉學校教師的流動率向來居高不下,溪尾國小慶幸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夥伴,願成為以愛為名的偏鄉擺渡人,在熱情積極的校長帶領下,全校教師一起開發在地課程溪望工程,希望以教育愛翻轉偏鄉,成就每個孩子成為自信有愛的人!「人因夢想而偉大,夢想因實踐而不凡。」溪尾國小擺渡人團隊有夢想,並且逐夢踏實,用心耕耘這片夢田,為在地創新的夢想而實踐,有以下努力:

(一)創新大河文化

       以竹筏為鷹架建構烏溪課程,完整豐富的「體驗式課程」帶領學生學習烏溪在地自然與人文的精華,「筏現溪尾」主題課程,跨界合作,統整社區產業文化,分為四部曲實踐,首部曲「重返溪尾寮」從家鄉認同出發,進而關懷在地文化。二部曲「奇幻水旅程」關心環境守護及生態永續。三部曲「擺渡新筏現」強調創意激發、動手實踐。四部曲「溪尾國際通」讓孩子多元發表,跨域展能。

一起造竹橋(圖片3)
一起造竹橋

(二)看見孩子需求

        溪尾里擁有烏日區最大的土地面積,人口數卻最少。放眼望去,綿延數公里的稻田不見幾戶人家,嚴重人口外移的狀況讓溪尾國小僅存30個孩子。因此在溪尾,沒有被放棄的孩子。「每個聲音都是重要的」,因為人少,每一個孩子的聲音都能夠被聽見,更能看見孩子的需要。

(三)混齡增強動機

        偌大的教室裡,一個老師帶著五、六位學生,因為人少,導致孩子不知道要競爭,失去學習的動力。於是,溪尾國小透過部分的混齡課程,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分組、合作,完成任務與挑戰。搭配教師協同教學的靈活運用,分別進行難易層次不同的差異性教學,讓不同程度的孩子適性學習。

(四)競爭力在窗外

        揹起畫袋走出教室、騎著單車踏查社區,老師設法帶著孩子去「冒險」,在課堂上探索戶外環境,讓孩子自己嘗試、發現,期盼孩子能夠藉由外在環境再連結到內在的感情。同時藉由參與各種競賽,給孩子有機會站上不同的舞臺,挑戰自我進而成就自我。      

揹著畫袋寫生去(圖片4)
揹著畫袋寫生去

       「城市因文化而美麗,教育因用心而動人」,在小小的溪尾有著一盞盞的燈火,在兩河的交會之處接續點燃教育的希望,看見小小土地的大大感動!

分享:
:::

校園風情

山林美學--生命的美好與精彩
從教育到習慣成校風
翻轉偏鄉 「溪」望工程
大明蛻變展新意
「飛」越疫情 「盤」馬彎弓 歡樂不中斷
生態與生活的衝突 仙境與人間的拔河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