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順其「自然」學「英語」

西區大同國小施緯華老師 05/07/2020 1455 點閱

  為落實2030年雙語教育政策,誠如沉浸式英語教學計畫主旨所述:英語的習得與精熟並非侷限於鑽研語言知識,「能應用英語來獲得其他領域的知識」才是英語教育成功的關鍵。自然科學是雙語教學課程優先研究的領域之一,再者美國教育家杜威主張「由做中學」是學習過程的關鍵。因此,筆者將自然科「水溶液的酸鹼性單元」與英語科「顏色單元」整合教學,即芬蘭學者David Marsh於1994年提出的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教學法,希望學生在學科學習情境下,「自然」地應用英語,達到最佳學習成效。

  本實驗課程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教師整合自然科與英語科,學生以英文為學習工具,學習水溶液的酸鹼性操作型定義。首先老師以石蕊試紙示範水溶液的酸鹼性操作型定義,接著學生以紫高麗菜汁驗證溶液的酸鹼性,並記錄與口頭報告實驗結果,唯有在真實學習情境才能落實CLIL語言學習概念-現學現用(learn as you use, use as you learn)。實驗課程開始之前,學生已學習兩節英語課程「顏色」單元的字彙與基本問答句型(What color is it? It’s red……等)。

  以下是四節依據CLIL原則編寫的課程進度簡表:

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CLIL)課程進度簡表(圖片1)
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CLIL)課程進度簡表

  學生實際操作情形與結果如下:

學生應用英文紀錄的實驗結果(圖片2)
學生應用英文紀錄的實驗結果
學生上台將實驗結果謄寫在共同表格中(圖片3)
學生上台將實驗結果謄寫在共同表格中

  英語教育在臺灣的小學已深耕將近二十年,但臺灣如何躍昇為雙語國家之列仍需深思。在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的學習情境下,學生應用英語來學習自然科知識,當學生操作實驗、目睹實驗結果後驚奇地說出It’s red.It’s acidic,再再說明他們正在實踐CLIL教學理念,將英語視為一個獲得其他領域知識的學習工具。藉由這次實驗教學,筆者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這課室裡的一小步跨越到其它學科領域,加速英語教育進程,進而加快臺灣邁向雙語國家之路。

 

分享:
:::

教學錦囊

帕斯卡科學原理的教學及應用
性別新視野
過關斬將--當三國演義遇見大富翁
DFC挑戰運用在社會領域教學實例分享
用不同角度看世界--攝影主題教學
順其「自然」學「英語」
開啟夢想起飛模式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