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光正食農--吃在地 食當季

光正國中鄭雅文組長 04/09/2024 794 點閱

  近期食安議題蘇丹紅事件不斷延燒,讓加工食品食安問題再度引發討論。加工食品能提升食物美味性及便利性,也增加食品保存期限。但因非法添加物難以辨別,長期食用造成身體負擔,如何在人類文明發展中選擇正確飲食,重要的是建立對食材的了解及正確的飲食觀念。透過校園食農教育能教導學生從實際活動中體驗食物的價值,更能實踐健康均衡的飲食生活。

  食農教育作為農業發展的根基,於111年立法院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賦予食農教育正式的法源依據。主要為推動全民食農教育,強化飲食、環境與農業之連結;以增進國民健康,傳承與發揚飲食及農業文化,促進農漁村、農業及環境之永續發展,健全國家食農教育體系及人才培育。其中倡導產地優先,消費當地、當令生產之農產品,呈現的就是「吃在地.食當季」的飲食概念。

光正國中師生自種脆梅醃漬分享師長(圖片1)
光正國中師生自種脆梅醃漬分享師長

  光正國中自民國107年開始執行食農教育,經由檢視校園空間配置、生態與自然環境特性,規劃學校空間一角進行食農課程,由志工們帶領高關懷學生從事食農體驗活動。109年~112年成立學生食農社團,將外操場北側角落及教學區中庭空地規劃為光正勤耕園,每週兩節實作課程包含農事體驗、飲食教育、環境教育等,課程中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一系列成果。

食農課程落實在校園(圖片2)
食農課程落實在校園

  在超市能買到各式不受季節限制的蔬果,在校園裡農事課程學生操作只能選當季蔬果,減低農藥和肥料的使用需求,體會當季的蔬果味道正好營養豐富。校園農作結合在地大里四健會協同農友到校技術指導,利用無毒耕作方式防治蟲害。細心照養的作物收成後由師長帶領進行飲食加工,如蔥肉水餃、魚香茄子、洛神冰釀等,吃在地的食材不只縮短食材運送距離,進而能降低食材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校園內除了種植各式香草、當令蔬果外,在校園中庭有一處光正梅園,每年4月正是學生期待的打梅季節,由師長帶領一系列活動:打梅、去蒂頭、粗鹽去澀、反覆清洗、晾乾後糖蜜醃漬最後製作成脆梅。

光正國中梅園打梅趣(圖片3)
光正國中梅園打梅趣
      當季洛神花冰釀製造(體驗前都會進行手部清潔)(圖片4)
      當季洛神花冰釀製造(體驗前都會進行手部清潔)

  校園食農課程過程中觀察學生學習反應,期許學生能透過課程與體驗認識當季食材及營養,學習耕種作物之認知與技能,順應大自然的法則,提供接觸農務的機會,體會與環境共好的永續理念。

分享:
:::

焦點話題

最短食物里程帶來了小確幸
低碳飲食生活
低碳飲食愛地球
當食安遇上生成式AI
光正食農--吃在地 食當季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