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動手玩摩擦力

大肚區大忠國小楊芝瑜老師 07/03/2024 521 點閱

  108課綱核心素養強調問題解決的能力,與STEAM教育不謀而合,大忠國小四年級「摩擦力」的課程設計,即符合了這樣的主軸。

  四年級的孩子在自然科學課上開始學習生活中的「力」。然而,「力」這個看不見的概念,在自然課程的觀察、討論和實驗後,還能透過什麼安排,讓孩子們更有感呢?我們的作法是:結合自然科學與藝術領域,指導孩子透過動手製作氣墊船和猴子爬樹的科學玩具,實際操作降低摩擦力來讓物體運動;讓孩子將書本內頁進行交互堆疊後互相拉扯,來發現摩擦力的強悍;利用多張紙組合成型的「組合摺」,欣賞摩擦力帶來有趣的摺紙藝術。孩子的學習因動手做的過程而變得生動、有趣、具體,並且充滿驚喜。

書本內頁交互堆疊後因為摩擦力而拉不開(圖片1)
書本內頁交互堆疊後因為摩擦力而拉不開
吹氣球來推動氣墊船(圖片2)
吹氣球來推動氣墊船
應用摩擦力玩摺紙(圖片3)
應用摩擦力玩摺紙

  「老師,氣球吹不起來耶!」

  「老師,猴子都不會往上爬!」

  在製作科學玩具的過程中,孩子們難免問題不斷,然而嘗試錯誤的歷程正是做中學的核心價值。老師引導孩子討論並思考,製作過程中哪一個步驟最為困難呢?孩子們表示,氣球不好吹,嘴會酸、頭會暈,接下來我們便利用吸管製作吹嘴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玩具做好了,試驗時又遇到什麼問題呢?因為氣墊船跑不遠,孩子發現必需調整氣球的大小;因為猴子不會向上爬,孩子們就嘗試兩手一起上下動、只以單手上下動這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試驗。

  接著,老師讓孩子們拿完成的作品來個小小的競賽,利用所學的摩擦力原理,大家一起探究要如何讓氣墊船跑得更遠?要如何讓猴子爬得更快?怎麼才能讓猴子除了向上爬也會向下爬?隨著任務的難度增加,藉此激發孩子們不斷進行修正改良,孩子們亦展現了「我能做得更好」的企圖心。

  最後,老師引導孩子們從溜滑梯、空氣曲棍球到石板屋,思考生活中存在的摩擦力。這樣的課程設計,獲得了很好的回饋,孩子們表示「好玩又可以學到科學知識!」「看到氣墊船成功滑翔在桌面上很有成就感!」「不知道就實驗看看,從實驗解開心中的疑問!」學習從零到有,孩子們經歷自己最有感的學習。

  從STEAM教育中,孩子們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從他們發光的笑容中,我們知道這樣的學習方式更能扎根於他們的心中,成為終身受益的能力。

分享:
:::

焦點話題

STEAM大師在塗城
結合STEAM傳承在地文化
泰雅用水智慧
動手玩摩擦力
創思手作玩STEAM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