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社會組必備的六項成長思維

惠文高中蔡淇華主任 04/08/2025 144 點閱

  國內高科技代工的興盛,加上近年世界對STEM(註1)人才的強烈需求,形成臺灣長久以來「重理工輕人文」的社會風氣。因此,惠文高中社會組班級數由六班減為兩班,而自然組由四班擴為八班。現今唸社會組畢業生與理科生比較,在起薪或就業市場上,面臨諸多挑戰,因此唸社會組的學生在心態上,往往未戰先敗。 常常聽到社會組學生的喪氣話:「我討厭數學,想像整天和數字公式待在一起,多可怕!」、「沒辦法,數理爛,我只能念文組。」、「上高中就沒讀物化了,但讀文組後,每天被父母叨唸『文科生未來出路堪憂』的訊息轟炸。好煩!」

  筆者和學生一樣,因為學不好數學和物理,不敢硬闖理組。高中時唸社會組,大學念文學院,初入職場時,真的處處碰壁。然而當建立正確的成長思維後,懂得利用文科生的個別優勢後,一樣可以在許多領域如魚得水。想告訴唸社會組的同學「免驚」的方法,茲整理出下列六項「唸社會組必備的成長思維」,未來也可以走出一條康莊大路。

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型活動培養思辨能力

一、科技時代是文理知識「融通」的年代

  未來的工作趨勢越來越強調跨領域整合,單一領域的專才可能會面臨自動化與AI取代的風險,而能夠結合理工與人文、科技與創意的人才,將會更有競爭力。例如以下是十種工作,都需要文理知識融通的通才:

1. 數據人類學家/數據倫理學家:分析數據背後的社會行為,確保數據應用符合倫理規範。

2. 市場與用戶研究專家:透過數據科學與心理學,分析消費者行為,優化產品與行銷策略。

3. AI溝通設計師:設計Chatbot、虛擬助理等AI產品,使其更貼近人類的溝通方式。

4. 人機互動專家(HCI):結合心理學、設計與程式開發,讓技術更容易使用。

5. 數位內容創作者/AI生成藝術家:使用AI、生物技術或區塊鏈來創作新型態藝術或娛樂內容。

6. 沉浸式體驗設計師(VR/AR/XR):結合程式設計與敘事能力,打造互動式故事體驗。

7. 健康科技設計師:結合醫學、心理學與科技,開發智慧健康產品。

8. 智慧城市規劃師:結合環境科學、社會學與科技,設計更宜居的未來城市。

9. 科技法務專家:結合法律、科技與商業,處理AI、區塊鏈、數據隱私等法律問題。

10. 產品經理(PM):需要理解技術、用戶需求、市場趨勢,並協調多方資源推動產品。

  筆者多年前率學生拜訪矽谷的Super Micro(美超微)時,招待我們的副總裁,就語重心長告訴學生們:「我大學念文學院,但因為溝通能力強,努力理解技術基礎,並且勇於負責,因此當到了Apple手機的PM,管理全世界三十多位工程師。所以你們別太擔心現在唸的科系,未來的職場更重視『T型人才(註2)』,不要怕跨領域!」

二、想跨界學習,「做中學」最快

  君子不器,一輩子這麼長,不可能只有一樣專長,也不應該只適合一個位子。筆者從大學英文系最後一名畢業,原以為自己永遠學不好英文,想不到做了貿易之後,英語聽說能力大幅提升。到補習班擔任輔導老師後,因為教學教長,三個月就學會了文法,因此通過公立高中初試。複試時要考front page、Excel、Power point,甚至要「被迫」設計簡單的程式,這些是以前最害怕、也最不敢跨越的知識門,想不到自己試著做中學,竟然可以通過複試,考入目前服務的學校。

  一位到德國念語言研究所的學生,因為學校參與的研究計畫,與賓士語音系統合作,「被迫」學Python語言,來跑自己的統計資料。做中學的結果,現在已經精通好幾種程式語言。

三、人生要爭「氣長」:唸社會組——要蹲

  高中同班同學,大多成就非凡,他們現職會計師事務所所長、紅牌律師、銀行分行行長、保險公司經理、主任檢察官,還有人擔任上市公司營運長、大型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但同學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沒辦法像理科生一樣,一畢業就領高薪。社會組畢業,大都必須經歷較久的摸索期,有人要屢敗屢戰考國考,有人要先當小職員學功夫。「耐挫力」和「學習力」是能「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兩大力量。

  筆者剛從英文系畢業後,曾在連鎖店當店長、貿易公司當專員、廣告公司當文案、補習班當輔導老師,「起薪」都極低。然而「低起薪」不是一輩子的薪水天花板,只要在蹲點時,不忘記強化自己,人生中後段的調薪極快。念社會組,不見得一畢業就能找到「喜歡」的工作。其實筆者自己過去討厭英文,討厭進入商界,討厭擔任行政,但為了求生存,咬牙做好必須做的事,今天才終於可以走到喜歡的位置,做喜歡做的事。名作家郝旭烈說:「做喜歡做的事,是好運;做好必須做的事,是本事。」有時候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可以得到不一樣的學習,加深生命的厚度,成為真正有本事的人。

四、「轉折點」比「起跑點」重要

  人文學科的發展路徑往往比較多元,不一定有標準答案。與其害怕未來,不如擁抱變化,例如可能從社會學進入行銷、從哲學進入科技業、從文學進入品牌管理,關鍵是贏在「轉折點」,而非「起跑點」。然而,要有旺盛的資訊流,才有辦法找到轉折點。例如一位在高科技業擔任半導體工程師的學生,其實大學唸的是私立大學政治系,但透過閱讀,知道交大有培訓半導體工程師的三個月課程,勇於報名受訓,也從此打破薪資的天花板。筆者大學畢業後,各行各業尋尋覓覓,最後友人告知「教育學分班」的資訊,才終於找到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成為快樂的教育工作者。

五、別丟掉最關鍵的「人味」,記得「社會情緒學習」(SEL)

  社會學科又稱為人文科學,人文學科無可取代的價值,就在於「以人為本」的人味,而這種人味衍生出人際溝通力、思辨力、敘事力、設計思考,是未來AI 時代最重要的軟實力。 現在3C時代,人們常常被剝奪人際的實體互動,也因此,出現許多社恐的新生代。教育部日前推出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 Emotional Learning)中長程計畫,其實就是希望同學們別忘了「理解情緒」、「處理壓力」、「同理與社交」、「傾聽與表達」、「互動合作」等「以人為本」的非認知能力。

  是的,念社會組,不能只追求知識,反而是這些非認知能力,最有可能成為同學們未來的競爭力。許多社會組相關的工作,例如金融、保險、人資、社工、教育、行銷、管理……,都是需要與人接觸的工作。只有擁有「人味」的人,才有辦法讓別人認同他的品格,相信他的品牌,購買他的服務與商品。

六、人文學科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必要性

  當代社會,理工科的發展帶來了科技的進步、經濟的成長與便利的生活。然而,人文學科在人類社會中的價值絕對不容忽視,甚至在許多層面上,它與科技發展相輔相成,塑造了我們的世界。人文學科不僅探討人類的思想、文化、歷史與道德,也影響我們如何理解社會、如何溝通、如何創造有意義的生活。例如,歷史學讓我們認識過去,從而避免重蹈覆轍;哲學則讓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與道德問題,指引社會發展的方向。如果沒有這些學科,我們可能會變得短視近利,失去對文化與社會演進的理解,甚至影響我們對未來的決策。

  人文學科培養的思辨能力,能讓我們對世界保持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資訊。當今世界充滿了假新聞、資訊戰與道德爭議,如果缺乏人文素養,人們將容易被誤導,使科技發展不至於變成毫無限制的工具。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需要相互理解與包容,而這正是人文學科所擅長的領域。人文學科與理工科並非對立,而是互補的關係。科技的進步需要人文學科的引導,使其符合人類價值與道德標準;而人文學科則需要科技的支持,讓文化與思想得以廣泛傳播。

筆者經常鼓勵學生思考力要能有各方的知識當後盾,廣泛的學習加上創新的思維可以激起不一樣的火花。(圖片1)
筆者經常鼓勵學生思考力要能有各方的知識當後盾,廣泛的學習加上創新的思維可以激起不一樣的火花。
人文學科培養的思辨能力,能讓我們對世界保持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資訊。(圖片2)
人文學科培養的思辨能力,能讓我們對世界保持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資訊。

結語:

  社會整體氛圍對念社會組的同學們不友善,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社會學科的價值與成長區間。然而,念社會組的同學,不能對自己不友善,不能輕易否定自己的價值,更不能不相信自己一生的成長。期待所有自怨自艾的社會組同學,建立以上的成長思維,在品質丶品味及品格上用心,建立一生,不敗的自我品牌!

 

註1:STEM教育是一項跨領域、科目整合的教學方式,核心著重於科學(Science)、 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後續也延伸出含藝術(Art),亦稱為STEAM教育。

註2:T型人才是指一種新的人才類型,用字母"T"來代表他們的能力特色。"一"代表他們是通才,"I"代表他們在某一方面的能力非常深入,有了兩者,代表他們的知識既深且廣。他們不但是專才,也是通才。

分享:
:::

焦點話題

AI在國小教育的應用與發展
用AI迎向智慧教育
在AI時代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辨能力
AI時代的教育挑戰 培養學生的思辨與媒體素養
社會組必備的六項成長思維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