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蒙娜之眼》

大安區大安國小王郁琳主任 09/04/2025 1629 點閱
《蒙娜之眼》(圖片1)

 

書名:蒙娜之眼 

作者:湯瑪斯.謝勒斯(Thomas Schlesser) 

譯者:李沅洳  

出版社: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9月1日  

         當被告知生活中絢爛繽紛的色彩即將被永無止盡的黑暗所取代,倒數的日子裡,我們會怎麼做?是陷入恐懼與無助,還是努力尋找一絲光亮?《蒙娜之眼》正是這樣一部觸動人心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則富含哲思的寓言。  

         故事的主角是年僅十歲的小女孩蒙娜,她在某一天突如其來地陷入短暫而間歇性的失明,這場變故像一顆石子投入湖面,瞬間在家庭中掀起波瀾,父母焦急地尋遍各種醫療途徑,想要替女兒找回光明,這場病痛無形中成為家庭的考驗與重擔。原本應該單純快樂的童年,突然被黑暗的陰影籠罩,對蒙娜而言,世界似乎變得陌生而不安。  

         然而,故事的轉折點來自於祖父,父母安排蒙娜每週三去看心理醫生,希望藉由專業協助減輕她的恐懼,但天性不按牌理出牌的祖父卻有了不同的選擇,他帶著蒙娜踏入美術館,不是為了治療,而是為了「看見」,在那裡,蒙娜學會直接面對畫作與雕塑,嘗試自由地表達對藝術的看法。祖父教她,不需要照本宣科,也不必迎合專業評論,最重要的是憑藉自己的眼睛與心靈,去感受眼前的藝術。  

         一次又一次的凝望,使蒙娜不僅學會了欣賞,更學會了「走進畫裡」,她開始理解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孤單、掙扎與脆弱;也在這些情感的交流裡,看見自己面對黑暗時的恐懼與勇氣。於是藝術成為了她的陪伴者,不僅填補了她眼睛短暫失明所留下的空缺,更在精神上支撐著她,使她逐漸找到力量。  

         這本書易觸動人的地方,在於它對藝術價值的闡述,藝術或許無法徹底解決現實的困境,甚至無法逆轉生命的缺憾,但它能撫慰人心,給予希望。就像蒙娜,即使眼前的世界曾陷入黑暗,她依舊能在畫作與雕塑的光影中,重新找到觀看世界的方式。藝術於是成為一種出口,讓人能在痛苦裡保持溫柔,在混亂中尋得勇敢。  

       「看見」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看見,並不單純是眼睛的功能,更是一種心靈的覺察與理解,當我們站在藝術品前,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當我們走進藝術家的世界,體會他們的孤獨與熱情時,我們其實也在映照自己的內心,重新發現自己。  

         無措?失衡?應何住?來一帖心靈療方-書與藝術。

分享:
:::

書香共聞

《有些事不必在意》
《那些年,曾有場風暴來襲》
《親師衝突:如何溝通?達成親師生三贏》
《想做的事都做得到的時間駕馭術》
《蒙娜之眼》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