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從繪本”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學習替人著想

大雅區陽明國小羅秋雯教師 12/22/2012 1573 點閱

教學歷程中,常常碰到小朋友各說各話的小紛爭,老師必須常為了解決一些旁人看來微不足道的誤會而耽誤課程。事件發生,當事人各說各話時,可以請目擊者陳述真相的歷程,順利找回彼此要的公平正義或釐清誤會,孩子們在討論這些真相的過程中也能夠學習到如何做判斷。不過這一連串處理下來,不免勞師動眾、耗費時間。

曾經有些老師們提供處理孩子”愛告狀”的方法,比如說設置老師信箱,小朋友可能會為了不想寫這麼多字而放棄告狀;或是讓學生在告狀前先去跑十圈操場,再問問看孩子們跑完十圈操場後再想想事情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嚴重。

孩子們之所以各說各話,無非是在為自己找到有利的說詞,怕被責怪的孩子有時候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替自己說話。若是能在事件發生前就能培養孩子們有更大的心胸,轉換角色替人著想,也許就不會有這麼多需要老師出面處理的事件,如果孩子們能夠有這樣的思維--將心比心,那麼孩子甚至連一絲絲不舒服的感覺、誤會都不會有,這是品格教育的重要核心。

繪本”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顛覆了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三隻小豬故事,它以狼的角色向我們投訴,說我們從小讀到大的”三隻小豬”實情並非如此,我們從前讀到的故事是豬的說法,這讓我們做出”狼就是壞人”的結論;而”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以狼的口吻陳述事件,提出整個事件只是一杯糖、一個噴嚏所產生的誤會。同一事件,雙方不同的說法,就好像小朋友在爭鬥時的場景。老師讓小朋友讀過這故事之後共同討論,雙方的說詞各有疑點,可以藉此讓孩子們能夠去分析判斷,來一場辯論大會;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轉換角色,在不同的位置而有 不同思維。

一張正看似鴨,側看似兔的“鴨兔圖”,老師技巧性的發下小組讓孩子們觀察看到什麼,各組因為圖片方向的不同而以他們的認知做出結論,各組紛紛提出他們的答案,最後老師揭示圖片,將圖片轉轉方向,學生恍然大悟才發現原來大家爭辯不休的答案竟然都在形容同一張圖。就好像同一事件,因為大家觀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不同、所想的不同,當然做出不同的結論。

最後,老師顯示班上小朋友平時容易產生誤會的互動照片,請小朋友去討論照片中所產生的誤會是什麼,然後觀察事件中所有人物的表情、動作,揣摩彼此的想法是如何。再討論該如何解決照片中的窘境,能夠不傷害到大家的友誼,甚至增加大夥的情感。

從繪本”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鴨兔圖”、到真實情境的討論,小朋友能學習到對事情的判斷、避免誤會、設身處地的轉換角色去思考。學習去觀想別人的出發點,善用觀察力去判斷什麼是真的,以我們的正義用”愛心說實話”。這項能力,對於身為老師的我們,也是很重要的!

分享:
:::

教學錦囊

掌握讀書命脈
潛能開發教學舉隅-多元智慧闖關活動
圖書教育--臺中圖書館資訊平台介紹
「台灣意象」教學設計分享
從繪本”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學習替人著想
淺談合作學習教學法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