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淺談創意-寬與深的連結

惠文高中 蔡淇華教師 05/04/2013 1717 點閱

創意並非憑空而來,創意是對已存在的東西尋找新的連結。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

 Crossover-寬與深的連結

 

    民國100年大學指考國文命題作文題目是:「以麵包師傅吳寶春為例,談學習的寬度與深度」,抽象的“寬與深”難倒一群考生,一位曾拿到散文首獎的學生更倒在這篇作文,國文只拿51分。寬與深的連結稱之為Crossover(跨界、混搭),連結是一切創意的根源。例如將中國功夫和西方解剖學連結,變成了可讓西方人信服的電影<武俠>(2011陳可辛導演);將昆蟲卡通和日本“七武士"的故事原型結合,變成了迪士尼/皮克斯動畫<蟲蟲危機>。

   小說<魔戒>也是另件橫跨寬度與深度的成功商品:魔戒的作者托爾金(J. R. R. Tolkien 1892-1973)本是牛津大學語言學教授,為了研究盎格魯撒克遜語,他得廣泛接觸英國及北歐的神話和民間傳說。

扥爾金蒐集了許多失傳的字首、字根,將之組合創造了許多新字,卻苦於沒人使用這些文字,因此他創造了一個可以使用這些文字(精靈語)的世界,結合語言學深度與神話寬度的奇幻鉅著-「魔戒」於焉誕生。

        筆者訪談寶春師傅後,發現寶春師傅就像是麵包界的托爾金,他雖然只有國中程度,但為了“深造麵包的技術,長期自修英文、日文、數學、藝術、文學、管理學等,還曾多次到日本及歐洲學習,其涉獵之寬廣,令宥於學校課程者汗顏。

 

結合寬與深的T型人才

 

        其實寶春師傅就是近日受到業界歡迎的“T型人才”

    字母“T”表示知識結構的特點。“一"表示”廣博的知識面”,“l”表示“知識的深度”,二者結合的人才具有較高的效能性、適應性及創意。

創立蘋果電腦的賈伯斯是典型的“T型人才”。賈伯斯從大學休學後,靠回收可樂瓶填飽肚子,支持他活下去的是一門旁聽的英文書法課程,他為這些字體的美,深深著迷,十年後他設計了第一台能印出漂亮字體的麥金塔電腦。

今日的蘋果接續霸業的廠品,如i-pod、i-phone與i-pad等,無一不是肇因於賈伯斯技術的深度及美感堅持的寬度

 

        2002年成立「單人公司-雅言文化」的顏擇雅是台灣的“T型人才”代表。

    顏擇雅小時候因為個性分明,罰站是常有的事,成績單上的評語不是「品學兼優」,而是「自有主張」,在老師眼中,顏擇雅一開始從未被看好。

    但高二隻身前往美國求學後,顏擇雅不用再受限於台灣的龐大課業,開始流連在學校圖書館與書店,盡情啃食自己中意的書籍。

    大學畢業後,顏擇雅的英美文學深底,與摸索習得的出版、行銷知識,造就她對外文書籍鷹隼般的敏銳度。乍看是市場冷門的書籍,例如《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世界是平的》、《教養大震撼》、及《優秀是教出來的》等書,一經她出版及行銷後,動輒60刷(99%的出版物僅一刷),成為書籍排行版的常勝軍。   

   

不宥於學校的學習

 

    我們可發現寶春師傅、賈伯斯與顏擇雅的共通處在於「不宥於學校、以興趣為底的終身學習」。

    然而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在時間排擠效應下,學習深度與寬度的優先選擇上,東西方不同,也教育出不同思維的學生。

        2003年筆者參訪加拿大溫哥華的國中(Middle school)時,發覺他們一學期的生物課只研究青蛙,包括青蛙的分類、解剖、生態及習性等,屬於“螺旋式的“深度”體驗學習。但台灣可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式”的淺盤式寬廣學習。

        去年參訪美國德州一所高中的地理課時,發覺他們整堂課只叫同學畫一幅漫畫來表達自己對美國參戰伊拉克的看法。為了畫這幅漫畫,同學們須“深度”研究兩國的歷史、宗教、政治制度、經濟利益和盟邦等。但台灣可能著重中東國名、地貌、首都及物產的背誦(這些似乎都是愛因斯坦認為毋需花時間硬記的資訊)。

         美加的課程規劃希望學生能被激發興趣,因而主動去涉獵相關的知識,但缺點是多數學生缺乏對整體世界的基礎了解,例如一半以上的美國人搞不清楚Thailand與Taiwan的不同;但東方的學生雖然博學強記,卻缺乏思考與表達的訓練。

事實上,今日的學校教育在培養連結性思考的創意人才上,力猶未逮。

美國變革專家蘭德和 賈曼博士曾對1600位兒童的「擴散性思考」(意指非線性的類比、聯想原創能力)進行多年追蹤研究,發現98%的孩童在三到五歲時顯示較高的天才及擴散思考力,但8-10歲只剩32%,到了14-15歲更驟降至10%,更令人驚訝的是,到了二十歲,這種能力只剩下2%。此外,從事青少年寫作教育多年的朋友,作家李崇建常抱怨:高中生比國中生沒創意,國中生又比小學生沒創意。

        最令人沮喪的是,在二十一世紀教育與學習的最大問題不發生在中小學,而是在大學。

    <讓天賦自由>一書認為今日大學的課程是為“早期工業革命後的社會”所設計,今日大學分科太細,缺乏連結,學社會科學和學自然科學的人有太多的“知識障”,不僅彼此不相了解,而且難以溝通。一旦這些今日教育的“半成品”成為國家社會的決策者時,災難就發生了。例如重經濟思考者,信仰製造與消費,創造出今日地球一塌糊塗的生態。

        此外,在“知識半衰期”日益縮短的當下,學校的學習密度過稀。往往今日學到的知識,畢業後沒幾年便已不合時宜。

    美國股神巴菲特根本不贊成自己的小孩唸大學;創立“旺旺集團”的蔡衍明為了讓孩子得到“真正的學習”,讓二個兒子唸到高二即休學進入職場。

2010年8月出版的<經濟學人>更以“Will they still come?”為題,批判大學

學不到什麼東西。愛因斯坦曾開玩笑說:唯一妨礙我學習的是我所受的教育。

    弔詭的是,台灣中小學教育的唯一目標卻是“幫助孩子考上大學”。職是,2011年大病初癒的嚴長壽急迫出版“教育應該不一樣”一書。他在書中為缺乏技術深度、學歷掛帥的技職教育憂心忡忡,更為博士碩士化,碩士大學化,大學高中化的教育浪費痛心。

 

深度學習才有核心能力

 

    網路曾流行一句玩笑話:名字有管理的科系等同失業」,因為管理是「老闆的學問」,一般大學生連被管的機會都不見的有,將管理視為核心能力只會讓社會新鮮人身陷險境。然而每當選填志願的季節來臨,最常聽到的聲音仍是「我要學管理,因為那比較輕鬆」。

    「喜歡輕鬆,害怕吃苦」,是多數人無法取得深度能力或建立不可取代性的關鍵。試問,若是顏擇雅不勤於閱讀,單靠出版或行銷的能力,如何立足天地間?

    明日工作室主編、詩人李進文在一次茶敘中常感嘆,今日大學中文系、行銷系、及平面設計系的大學畢業生爭先恐後想要進入我們公司,但如果沒有建立文字敏感度的核心能力,薪水很難超過三萬。另外在大學中文系任教過的作家朋友甘耀明及嚴忠正也曾喟嘆,那麼多不閱讀的年輕人進入中文系,未來要如何謀生?

    一位從事工具機製造的學生家長也擔憂,台灣最缺的人才斷層是精密模具師父,擁有這項核心能力,月入少說10起跳,但現在那麼多機械系畢業生,誰會?

 

終身學習才有寬度

 

    筆者初進貿易公司時,經理對我們三個背景分別是英文系、國貿系及企管系的新進人員宣布,一年後部門擴編,會從三人中擢升一名為進口部副理,爾後我拿第一個月薪水報名一週三晚的貿易補習,幸運在一年後雀中屏選,也得以加入公司的上市廣告企劃,因而接觸完全陌生卻生動光鮮的廣告世界。我拿出過去的文字作品毛遂自薦:「我有文字加上商業背景,夠不夠格加入貴公司?」

    「不夠,但你若肯學,可以試用。」廣告公司AE回答我。

    進入這家得獎無數的廣告公司擔任文案(copy writer)後,才知廣告世界的浩瀚,從視覺、CIS識別系統、媒體到企業診斷全部必須在短期內學會。台北三年經驗告訴我終身學習的重要。

    洪蘭教授告訴我們,大腦是用進廢退,閉鎖的神經網路在短時間內就會失去創意,難怪顏擇雅在閱讀及出版之餘,還要強迫自己每2年要學一樣新東西。

 

創意大國才有尊嚴

    

    在全球化及廣設大學的雙重挑戰下,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起薪16年來原地踏步,只達到民國84年的水準。台灣近年來GDP仍有成長,為何薪資水平原地踏步,最重要的是台灣近年來的GDP貢獻,多來自僱用人口較少的高科技及創意的產業。

    2011年蘋果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告,指控宏達電侵犯十項專利,這些專利主要是關於觸控螢幕控制、軟硬體技術等,使得台股大跌。所幸,宏達電隨後也展開反擊,向ITC控告蘋果侵害其五項自有專利。

    在全球化的時代,除了創意之外,沒有甚麼是不可取代的。未來的世界,惟有創意人才得以勝出,也惟有創意大國才有尊嚴。

    12年國教之所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乃因為政者知道,目前升學至上的填鴨式教育點燃不了蘇格拉底的火焰,也因此正剝奪下一代的創意,降低國家的未來競爭力。

    教育及教師的改變已是必然,再度學習及尋求寬度的連結已是每個教育者不可抗拒的責任。未來教師眼中的學生不能再只有醫生或電子新貴,他必須有能力開發出另一個寶春師傅或顏擇雅,否則,學校只會讓更多的賈柏斯出走。

 

   

 

 

分享:
:::

教學錦囊

淺談創意-寬與深的連結
鄉土尋根探索教育活動分享
班刊製作教學錦囊—石城五乙流行什麼?
友善校園之品德教育
書目療法於情緒教學上的運用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