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文教學劄記

梧棲國中 王坤地主任 03/31/2014 1962 點閱

國文教學劄記

               梧棲國中   王坤地主任

筆者教授國文一科已二十餘年,面對國中學生,每思如何以簡馭繁,讓學生能了解文言用法,以下幾點是個人一些想法:。

(一) 目前研究文法者,流派繁多,各成體系,如王力、呂淑湘、趙元任、許世瑛等。惟目前國中文法教學是以許世瑛的中國文法講話(開明書店)為依據,捨去繁瑣艱深的結構分析,僅談敘事、判斷、表態、有無四種基本句型。許世瑛的文法觀念與英文文法常有相通之處,可約略等同於S+V+O句型,至於有無句則是把動詞(V)限定在「有」和「無」而已。

    表態句的結構是:主語+謂語。謂語往往是一個形容詞或形容詞結構,因此,吾人在判斷是否為表態句時,往往將主語、謂語的位置互換,並在中間加上一個「的」字,若能通順,則為表態句。例如:「田水冷霜霜」可換為「冷霜霜『的』田水」,可以通順,則為表態句。

    至於判斷句,文言文句型往往不見「是」字,但若句中有「者」字,或句末有「也」字,則為判斷句,例如:法者,天下所與天下公共也。因為文言文肯定句句末的「也」字,含有判斷作用的語氣,故可視為判斷句的標誌。

(二)要熟記文言文中每一個虛字的用法確實不易,但若能透過歸納、比較而歸結出一些法則,則可以簡馭繁,便利學習。以「焉」字為例,若出現句末大多是語助詞,出現在句中則大多是代詞,例如:

    1.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

    2.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選)

    4.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核舟記)

    5.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為學一首示子姪)

    6.汝輩焉知?(空城計)

    7.問焉已破其疑。(問說)

    8.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以上前五句為句末語氣詞,後三句為句中代詞。

(三)「與」字解釋「和」、「一起」等,因其語位前後關係不同,則有連詞、介詞之分。「人的一生,就是上天與社會的賜與。」第一個「與」字前後詞彙「上天」、「社會」詞性一樣,則此處「與」字作連詞,約當英語的and,前後連接的詞性一樣。

    「念無與樂者,遂步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此處「與」字前後所連接的是「無」及「樂者」,二者詞性等,則此處「與」作介詞,和英語的with相當。

    善用課文的句子,歸納分析,相信對學生的學習一定有幫助。

 

分享:
:::

教學錦囊

實作課程中培養孩子解決問題能力
以協作教學輔導學生進行臺灣的多元文化探究式學習課程
我愛自然發音
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國文教學劄記
從「文化觀點」談國中英語教科書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