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食」在好滋味--淺談食農教育

烏日國中陳英儒主任 04/26/2017 970 點閱

  因為臺灣社會飲食習慣的改變,外食比例提高,有許多國中學生長期不吃蔬菜,反而讓速食、肉類食物及各類加工食品的重口味、重調味養壞了胃口,對於「味道」的感受也遲鈍了,因此不愛吃也不懂得吃,更不懂得愛惜食物。另外也常看到在上家政課時,學生往往帶來許多「加工食品」而非食物,這也反映出大部分學生因為味覺弱化,對於自然食物的感知薄弱,只挑選自己愛吃的,而不知飲食健康的重要,所以無法好好挑選食材。

  學生偏食、肥胖率增長、營養失衡的普遍情況,都可以透過推動食農教育來加以改善。食農教育大抵可分為「食育」與「農事體驗」兩大區塊,鄰近國家日本在西元2005年頒布《食育基本法》,透過教育的潛移默化,不僅改善學生飲食習慣,更進而落實「地產地銷」的環保概念。而本市近幾年在教育主管機關及民間單位的積極推動之下,許多國民小學的食農教育及各類體驗課程,可謂遍地開花,成果蔚為可觀。透過農事體驗,實際體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刻苦精神,而非只是淪為口號,進而讓學生感知生命歷程及大地的豐碩;透過食育推廣,重新喚醒學生的味蕾,培養不挑食、不暴食的健康飲食習慣,並習得愛物惜物的正確觀念。

  本校近年亦積極申辦推動食農教育的相關補助計畫,利用補助經費,遴聘專業農事人員來校指導學生,透過社團活動讓學生體驗農事及園藝相關課程。土地利用部分,則是運用學校早期教職員宿舍拆除後的空地來闢建園圃,從闢地、整地到成畦的菜圃,規模雖不大,但都由師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完成。透過實際體驗,讓學生感受大地土壤的溫度與生命力,進而學到尊重與感恩,更從分組活動中,學到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的能力。而收成可以說是最令人欣喜的時候了,學生採收完自己種的菜,在愛心義賣活動中擺攤展售,所得全數捐給愛心儲蓄戶,除了讓大家既吃得健康又美味外,還可以兼做愛心,學生洋溢著充滿成就感的笑容,也更能體驗生命的美好。另外指導老師也讓學生將菜園收成的菜帶進家政教室中,從採收、洗菜、切菜到烹煮,讓學生自己動手做,體會食物得來不易,學會感恩惜福。以往常宣導愛物惜物的道理,往往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讓學生實際去做進而內化,這就是推動食農教育的核心精神與價值。走出課室走入園圃讓學生學得更多,食農教育確實值得大家共同響應與推動。

 

「食」在好滋味--淺談食農教育(圖片1)利用建物拆除後的閒置土地來闢建菜園

「食」在好滋味--淺談食農教育(圖片2)社團活動分組進行栽種與維護

「食」在好滋味--淺談食農教育(圖片3)愛心義賣活動:吃得安心又兼做愛心

「食」在好滋味--淺談食農教育(圖片4)「食」在好滋味:採收後的蔬菜讓學生自行烹煮

 

分享:
:::

焦點話題

「食」在好滋味--淺談食農教育
食農教育--四「不」運動
食農實作 樂在山城
食農教育起步走
國民小學食農教育推展活動
瑞井食農路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