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23.97的海洋哲思課》

中港高中余曉菁老師 02/08/2021 1746 點閱
《23.97的海洋哲思課》(圖片1)

書名:23.97的海洋哲思課

作者:廖鴻基

出版社:幼獅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我任教的學校臨海、臨港口,照道理跟海應有種種密切的聯繫,但筆直的大路橫切了土地,交通讓空間變近,也讓人的距離變遠。港口的繁忙沖淡了空氣中飄散的鹽味,如果,還有一點海的記憶,那麼東北季風的狂吼呼嘯也才能夠喚起濱海人們在血液中與環境相抗衡的DNA。

  閱讀廖鴻基作品之前,我對海洋一無所知,臺灣海峽、太平洋、親潮、黑潮……等,這些都只是與我無關的文字,對此並沒有感覺。透過廖鴻基對海洋的觀察,終於讓我們的目光從陸地到了海洋。臺灣四面環海,而廖鴻基的文字可以帶領著讀者乘著文字的船,越過層層的成見,開始感受,牠們是活生生的跟我們一起生活在環境裡。

  我記得第一次看到廖鴻基的作品,驚豔於海洋生物的可親、可愛,讓如同廣泛陸地的人們,我熟知的賞鯨、賞豚應該是國外的事,所以帶著懷疑心登上賞鯨船,怎知,一離開陸地,劇烈的浪濤搖晃著整船人的意志,當海的顏色換頁,風浪便立刻喧囂跋扈,還沒看到鯨豚,已有些人開始反胃作嘔,比起來觀光的海象相對平穩安全,卻也震盪的令陸上的人惶惶不安,這時海鳥啄水,飛魚輕跳,大海看起來如此的溫柔嫵媚,浪花閃耀處,一抹銀光乍現,直覺看到了些什麼,心底頭明白,便是廖鴻基筆下的鯨豚。

  不過,我們畢竟是過客,聰慧的鯨豚也只是遠遠的跟我們擦身而過。這輕輕的接觸,對陸上的我而言,是生命中重要的回憶。

  這本《23.97的海洋哲思課》不單只是海上的故事,更多人與海之間的觀察和思考。鯨、豚、飛魚、海鳥……不再只是電影或是卡通等後製的圖像,是與我們一起在環境中共生、共存的生物,本書隨著作者從東岸走來,以海洋登陸的脈絡書寫我們所熟知的西岸。

  廖鴻基說:「清楚意識到自己從生態環境中獲得什麼好處,並帶著知恩圖報的情懷,就是環境自覺」。《23.97的海洋哲思課》分成幾個章節,這些章節紀錄了廖鴻基的所思、所感,也會觸動讀者的思考,讓我們靜下心來,想想環境與我們的關係。

  書名也很有深意,不曉得其他讀者是否跟我一樣對書名有的種種的聯想,「23.97」跟北回歸線有關嗎?如果要再具體的聯想,就是埔里的臺灣地理中心碑,可惜埔里所在是南投,也是臺灣唯一不靠海的縣市,總覺得得跟書面上的紅燈塔有些關係才是。這些疑惑,竟也像克莉絲汀的小說逗引著我,而到了「23.97」這個章節,所有的線索都形成了一條線,串起了23.97的這條緯度線,花蓮港、中心碑、芳苑燈塔它們竟然巧合的站在同一條線上。

  廖鴻基從東部花蓮出航到了西部的芳苑王功漁港,在海洋上的移動跟陸地的截然不同,海洋有潮汐對西部人來說不是理所當然嗎?但在廖鴻基的眼中潮汐跟漁船的停泊密切相關,花蓮的港口隨時可以靠岸,王功的漁港若沒有當地人來指引,隨時可能就尷尬的擱淺,在「一段航程」這個章節,我們彷彿跟著廖鴻基繞了大半個臺灣,心裡盤算著花蓮到台北的距離竟是比到彰化的距離更近些。可知海洋的美不只是一瞬間的驚喜,更多的時間可能忙著侵蝕、堆積。

  原來在離我較近的彰濱海堤裡,潮汐影響著漁船進出、產業、生物多樣性,就連颱風,也與東岸不同樣貌。書裡帶著我們去發現潮間帶豐沛的生命力,當我們關心環境時,環境裡的一舉一動便會清晰得令人難以忽視,扁平蛛網海錢便會從泥灘的顏色中脫穎而出。

  正如廖鴻基所言「海洋無可預期,但值得期待」。

分享:
:::

書香共聞

《23.97的海洋哲思課》
《輕鬆攻略108課綱的10堂生物素養課》
《擁抱叛逆期:輔導室裡孩子的真心話》
《小學生年度學習行事曆》
《大器可以晚成-當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
《閉上你的雞嘴》
《哈洛史尼普波特前所未有最好的災難》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