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從至樸中見至美

至善國中陳畊耣主任 06/02/2017 1101 點閱

       西屯的地理位置及特色在不同的時空皆吸引著移居的人們前來追尋夢想,從早期的平埔族、清領時期閩粵的漢人、民國38年(1949年)後的榮民、因民國52年(1963年)逢甲大學遷來後商圈繁榮所帶來的商販以及近日因中科園區、水湳經貿園區等都市計畫而入住的人群等,都在這裡落地生根,實現建立家園的夢想。時光飛逝,人群聚散如潮汐,「家園」的痕跡卻快速湮滅在新一波的移居活動當中,人們對於土地的情感難以維繫而產生疏離感,因此,如何積累在不同時代的時空記憶層次,讓生活其中的人們發現屬於土地的美,建立「家」的歸屬感,安身立命在這塊土地上,是整個社區的重要課題,也潤養了至善「叩壤小築」計畫的發想。

       至善國中期盼優化學校建築與空間,營造課程基地,塑造如同雅典學院上溯歷史,下啟創造的公民劇場-「叩壤小築」,建立一個以土為媒介,呈現從過去到未來地區人們與環境對於「家-居」對話之記憶,透過美感的環境營造,重新讓人們去接觸,去感受泥土的味道、溫度、濕度等質感,並運用泥土開啟世代間的對話,讓學校教師運用優秀的專業教學能力,持續進行跨域對話設計課程,來精進學生既有的社區閱讀與文化敏察能力,規劃一個觀照環境變化下文化記憶的人因系統,提供學生與社區成員體驗、探索、發表的共學場域,在公眾參與的基礎形塑在地美感文化,連結已消逝的過往鄉土情懷,並促進以多元方法呈現反思對話的公民劇場場域。

                                      從至樸中見至美(圖片1)

        因此,學校一方面建置課程基地,一方面進行「家.鄉.人真美課程」前導課程(如上圖),以至善國中為中心,透過「家•鄉•人」的面向

進行踏查,用土壤連結對於斯土斯人的回憶,在校園營造一個基地,透過裝置和課程體驗「老厝邊,尚美」、「這些人,最美」來回應「我家,真美」的觀察,從手中這一盈握泥土開始,透過製土、磚雕、泥塑等體驗,結合個人對於土地的認同和情感,再現並創造記憶,形塑在地美感文化並進行分享(如下圖)。

  

                                    從至樸中見至美(圖片2)

       未來課程朝向跨域課程發展,接續「家•鄉•人,真美」系列課程,從時間軸、材質技法軸、人與環境關係軸線,發展藝文、語文、社會、自然等領域跨域課程; 利用「叩壤小築」進行台灣傳統民居牆面製作技法-土埆牆、編竹夾泥、木 摺壁、斗砌磚(金包銀)之觀察,並進行技法實作,並延伸至磚雕、陶藝技法, 嘗試運用泥土的媒材再現生活的經驗,發表展示,以生活美感、文化美感、心靈美感融入永續環境reuse,reduce,recycle原則,建構人與環境之美感體驗。

       因此,「叩壤小築」不僅肩負課程發展基地的任務,更是發現常民文化美感的場域,具有促進社區公共美學內外部對話的重責大任。 土地蘊養了萬物,然而在這城市的水泥叢林中,泥土,何其珍貴。「叩壤小築」除了是掏洗歷史的積累再現回憶,透過土壤連結對於斯土斯人回憶的基地,更是社區共同形塑美感素養的公民廣場。今後,以「叩壤小築」為起點,至善國中將殷切努力,就從手中這一方泥土,體現從一盈握至樸中見至美的美感教育願景。

分享:
:::

校園風情

從至樸中見至美
仁愛的新訪客
協和之美 美之協和
多元展能 創藝西岐
新光大道 今日看「偶」
閱讀后花園
立足日南 接軌國際
回頁面頂端